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华绝代的秦淮名妓董小宛,婚后过得如何为 [复制链接]

1#
怎样判断是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9239657.html

以董小宛、陈圆圆、李香君为代表的秦淮八艳,是生活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动荡年代中的乱世佳人,她们才貌惊世、冠绝一时,个个都可以称作是一篇绰约不朽的传奇。

在秦淮八艳之中,董小宛算得上是被命运所眷顾的女人了。

尽管她曾无奈地坠入风尘,但却在好姐妹柳如是的极力撮合下最终如愿嫁给了倜傥俊逸、诗文俱佳的大才子、文学家冒辟疆。

公元年,董小宛与冒辟疆结为连理,其后二人互敬互爱,度过了9年较为平和宁静的生活。

只可惜天意弄人、造化是非,公元年正月,时年28岁、正值韶华盛年的董小宛哀然身殁。

虽说董小宛离世后,冒辟疆曾作悼念手记《影梅庵忆语》来追忆、缅怀已逝的爱妾,彰显了丈夫对亡妾的一片深情。

但从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所叙述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民间的一些稗史杂记来看。

董小宛华年早逝的原因并非在于“罹患疾病”,而在于她甘愿在冒家做贤妾良妇、处处操心受累,最终因劳累过度而死。

一代名妓董小宛:秦淮河畔被无数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冷美人

旧日的金陵城里有十里秦淮,秦淮河两畔曾有无数堆香积粉、偎金依翠的秦楼楚馆,在明清时期,金陵城里更是出现了名动天下的“秦淮八艳”。

她们个个才貌惊世、个性独特,试想,一个个色艺和才情俱佳的绝代佳人,性格和婉大方。

在与宾客的诗文唱和之间尽显自己的风流韵致、奇思妙想,又怎能不令一众文人才子纷纷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呢!

清咸丰年间,既是朝官又是词人的叶衍兰曾作了一首咏叹秦淮两畔艳妓红颜的诗,诗名为《秦淮八艳图咏》。在该诗之中,叶衍兰高度评价了董小宛为“珠玉无暇”般的美人。

董小宛的确在“秦淮八艳”之中极为出挑:她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出生在水意氤氲的苏州城内,家中主营刺绣生意,董家乃是远近知名的苏绣世家。

因为幼时的家庭环境富裕优渥,故董小宛很早就被双亲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教养,因为读书甚多、常练女红,故董小宛养成了柔婉娴静、矜持端雅的特质,堪称清丽脱俗、才情卓著。

然而,周遭美好顺遂的一切几乎都在董小宛13岁那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董小宛的父亲因不幸罹患了重疾而亡故,董小宛的母亲不懂生意经。

不久她便为了省心而将家中的刺绣经营业务都交给了管家打理主持,自己则一心一意地教导、抚育着独女董小宛,惟愿能在乱世中求得一处无惊无扰、安稳静好。

谁知那个管家品质极差,竟渐渐地对董家的财产起了贪占强夺的歹意,他先是勾连账房先生将账上的钱财逐渐偷尽,而后又四处借款、做了很多假账,使得好好的绣庄千疮百孔、欠债连连。

董小宛的母亲得知了真相以后急火攻心,很快就一病不起,生活的重担和绣庄的债务一时之间齐齐压在了董小宛的肩头,令这个素来养尊处优的女孩也感到特别难过、压力极大。

为生计所迫,走投无路的董小宛实在别无更佳的谋生之法,最终选择了压抑孤清的天性、坠入了青楼以卖唱卖笑为生,并落籍在了教坊司中。

然而不论世事如何变幻,董小宛始终坚守着一颗初心,只卖艺而不卖身,从不随波逐流、亦不愿视清白于不顾。

故此,很多读书人更愿慕名而来,只为一赏董小宛的清雅与高才,这才令人间殊色董小宛有了珠玉无暇的清白佳誉,并渐渐名动江南。

骨子里的那份清高和自持令董小宛成为了一个始终守志自爱的青楼名妓。

久而久之,人们总是在提及金陵名妓董小宛的时候喟叹连连,认为她虽然委身于秦淮河畔,但却万中无一,是个被无数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冷美人。

冒辟疆乃“明末四公子”中才华最高者,亦有“王勃再世”之美誉

公元年春,明末清初时期的大文学家冒辟疆降生在了江苏如皋的一户仕宦世家之中。

冒辟疆与桐城方以智、归德侯方域、宜兴陈贞慧并称为“明末四公子”,一生虽不入仕,却才高超群。

14岁时便刊刻了诗集《香俪园偶存》,著有二十余部诗集、札记流传于世,文坛巨擘董其昌甚至将冒辟疆美誉为“王勃再世”。

如皋的冒氏一族乃当地的名门望族,而冒辟疆之所以心怀旷世之才,皆因其自2岁起便开始在祖父冒梦龄任职办公的地方读书习字。

冒辟疆的父亲曾履职南北多地,故冒辟疆小时候因不识省亲而遍历名山大川,博采揽胜、见识颇多。

成年后,冒辟疆成为了一位喜好交游、酷爱宴客的风流才俊,不仅貌比潘安,而且身为复社名士的他还因所著良多而载誉于明末的文坛。

有人质疑,冒辟疆的才情究竟能有多盛?暂且不说他的一系列文作诗集,要知道,昔年的秦淮八艳之中,唯独才子冒辟疆独占两芳。

以自己的倜傥风流和过人才华成功地先后俘获了陈圆圆和董小宛的芳心。

冒辟疆最早与陈圆圆相识,陈圆圆对这位享誉江南的大才子一见倾心,无奈本已定情的二人却被乱世的洪流所冲散,陈圆圆最终成了吴三桂的宠姬。

不久之后,冒辟疆又遇见了声震秦淮的董小宛,与其渐生真情并决意为其先赎身再纳妾,二人在名妓柳如是的一番协助之下终成了一对情得所归的鸳侣眷属。

在《影梅庵忆语》这部名人自传体小说中,冒辟疆用了洋洋洒洒的四五千言,动情地追忆了他与爱妾董小宛之间温馨挚暖的感情生活,此书亦成了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之作。

志趣相投、郎情妾意,风华绝代的董小宛最终情定大才子冒辟疆

崇祯末年,冒辟疆加入了江南的一个社会团体“复社”,与当时江南最顶级的一群文化精英们一起砥议时事、激昂文字。

“复社”成员均以在匡扶时局*治上展现一番作为为己任,令胸怀抱负的冒辟疆得到了一种认同感以及强烈的归属感。

后来,大才子冒辟疆跟随友人同游金陵,在秦淮河畔放意纵酒之时结识了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乃金陵城秦楼楚馆的脂粉堆中“淡雅出尘”之第一人,貌若仙子的董小宛对书画诗词、茶经食艺无一不晓、无一不通,令平生阅女无数的风流才子冒辟疆也对其一见难忘、再见倾心。

刚开始,冒辟疆因科场失意而无心谈婚论嫁,但动了情的董小宛却情根深种,执意此生非嫁冒辟疆不可。

后来,在名妓柳如是以及名仕钱谦益的推动、帮助下,矢志从良的董小宛最终成功赎身脱籍,继而嫁给了冒辟疆为妾。

甘为“贤妾良妇”,冥冥中却导致了董小宛华年早逝的悲凉人生结局

崇祯十六年初春,冒辟疆携董小宛回到了如皋的冒府,冒家上下并没有因董小宛既往何出身而对其另眼相看,反而个个都叹服于董小宛的端雅持重,皆对其信爱有加。

正式拜堂成婚之后,身为冒辟疆妾室的董小宛处处都严格要求自我,不但恭顺谨慎地侍奉公婆及冒辟疆的正妻,而且任劳任怨地打理家事,还对冒辟疆正室夫人所生的3个孩子都十分亲爱照顾。

冒家人见董小宛如此贤惠聪谨,便索性将阖府的账务之事全都交由董小宛打理执管,董小宛不负众人的信任,将账目和银钱都具体详细地理顺,从无偏私掖藏之心。

很快,董小宛这位聪慧通达的新妇就赢得了冒家上下的交口称赞,这种真切的接纳和认同无疑令董小宛深感欣慰并发誓要将“管家妇”这个角色做得更加出色才好。

董小宛喜爱美食,更爱下厨钻研烹饪之道。但凡是冒辟疆所嗜爱的美味佳肴,董小宛一样样都学了过来,常令丈夫入了席便爱不释箸、大快朵颐,既大增了食欲又填饱了口福。

据说,浙菜中比较知名的“走油肉”和“虎皮肉”便是董小宛的创意菜式,故人们也将这两道菜称为“董菜”。

公元年后,冒家为避乱世之祸而举家搬迁到了浙江的盐官,举家迁徙途中,冒辟疆先后生了3场大病,董小宛心疼丈夫,日日衣不解带、夜不整眠,先后精心备至地侍奉了冒辟疆5个月有余,终于令冒辟疆彻底恢复了健康。

董小宛本来就是个娇弱柔薄的女子,自从嫁进冒家,她不仅经年累月地操持府中诸事,而且还尽心尽力地侍奉公婆和丈夫。

全然摒弃了往日为妓之时的养尊处优、清闲悠适,生生地把自己混成了一个毫无怨言的“老妈子”、一个低眉敛气的“管家婆”。

成婚9年之后,董小宛因过度劳累、倾力付出而最终病倒在榻,病情由起初的气息奄奄、不思饮食,逐渐发展成为昼夜无眠、周身痛楚难当,生不如死。

公元年,羸弱消瘦得如同一张苍白素笺的董小宛艰难地露出了最后一个笑容,便在冒辟疆的怀中撒手西去,时年刚刚28岁而已。

倘若翻读冒辟疆所著的《影梅庵忆语》,我们可以从那字词精雅的叙述之中窥得董小宛婚后的岁月人生。

她是那般执著细致、那般笃厚用心,将一个“贤妾良妇”的修养和作为发挥到了极致,对得起冒辟疆和冒家上下对她的信爱和认同。

然而弯腰伏低也好、低眉顺目也罢,太想证明自己的奇情才女董小宛为爱而早早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力,如同一簇可堪博人一笑的绚丽花火,在极致卑微的爱与付出之中将自己匆匆燃烧殆尽,只在身后余留下了一场空寂与悲凉。

董小宛身殁后,冒家人将其葬在了如皋近郊的影梅庵旁,此后的江南,烟雨依旧、四时罔替,但却再无倾世名姝董小宛的芙蓉带笑、云鬓纤姿……

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才子佳人佳配何易——兼谈董小宛的结局;王栋林;学理论;(04);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