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哲学论文写作的问题论证与结构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不能完全治愈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515/4173924.html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哲学论文,从内容上讲应该以一阶问题为核心,以清晰明了为要件,以推进对问题的认识或说解决该问题为目标;从结构上讲,论文应该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从论证上讲,消极论证(批判)应该遵循内部批判的基本原则;而积极论证则应扩大所辩护理论的解释力,对我们的观察与直觉给出最优的解释;而论文(能)做到前面几点的标志或说灵*就是找到前人认识之中的混淆或概念的误用,发现新颖的概括或区分。

1、缘起

这些年我一直是在研究当代英美的正义理论,然后上溯到规范伦理学。同时我每年都会开一次《哲学写作与论证》课程,主要介绍分析进路下如何进行哲学论文的写作与阅读。这些年指导过几名研究生,参加过研究生的一些答辩,评阅过一些硕士、博士论文,还帮杂志审过几篇稿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很遗憾地发现,有些论文尽管下了不少功夫,但没写好,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论文变成文献的堆积,结构比较散乱,论证前后脱节,没有核心问题等。

我以前虽然就英美的分析进路做过一些介绍,但并没有强调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这次趁张峰铭博士的邀请之机,把自己课堂上的内容与读写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看法做个总结,希望对同学们能有点帮助。

我先谈谈分析进路(或说一般论文)的总体要求,依然是借用程炼老师总结的苏(格拉底)二条。

其大概意思是说,第一,概念要用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模棱两可。尽量用概念的字面意思表达,少用修辞,尤其是发散性修辞;第二条,话与话之间要经得起推敲,不要有逻辑跳跃。

至于如何才能变成分析性的,这里则借用柯恩(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说法:当你写下每一句话时,你就想想,第一,这句话是否有助于说明你文章的论点(立场或问题);第二,这句话是否有助于你的论证,为你的证成或反证提供帮助。如果没有这两种作用,那么删掉这句话。

当然,没几个人在写作时是这样做的,我觉得也不该提倡这样做。有些极有才情的人,他们的写作是一气呵成的,要他们这样写作,简直就是不要他们写文章了。不过,无论开始是如何进行的,但当初稿完成后,再做这样的反思,应该不算太过分。也许我们开始只能以节为单位,然后是分节,然后是段,最后才能做到对句子做这样的反思。

上面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与小说等。这里谈谈它主要适用的两类文章。第一类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及许多专业杂志上的学术论文。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文章的目的要么在于增加“新知识”,要么在于减少“老错误”。一般来说,这样的文章要有属于作者的某些新东西,比如说新的事实性发现、提出新的观念或技术、给出新的论证等等。

第二类文章是学术澄清性文章。我们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现在依然有不少的经典作品要阅读。然而,这些文章的历史背景与现在大不一样。此外,越是经典作品,原创性越强,其中的思想刚开始就越难表达,甚至都没有相应概念。还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的特点,本身就写得特别晦涩难懂。

这些原因合在一起,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澄清性工作就是很有必要的,需要用清晰、简洁易懂的文字来概括与提炼出其中的思想。第二类文章在某种意义上依赖于第一类文章,不过主要价值在于知识的传播,但澄清时也会涉及一定的知识扩展与生产。

接下来第二部分是讨论这类论文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结构;第三部分则是讨论批判时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第四部分则是谈谈论证背后预设的基本方法;在熟悉上面的基本内容后,第五部分则是强调新颖的区分是论文的灵*;最后一部分则是提醒在学习分析进路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2、论文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介绍哲学论文一般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素,它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结构来呈现出来。当然,这里所说的基本要素与结构,既不是一篇好(毕业)论文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是我阅读当代英美(分析进路下)学术论文里,基本上都具备的。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要素与结构,可以作为写作时的一个基本参考。

我认为,一篇论文应该具备起、承、转、合四个基本结构。论文的第一个部分是“起”的部分。论文开头一般要交待论文的写作动机与目的,这篇论文为什么是值得去写的,有什么样的价值。

我相信不少同学听过,写文章要有问题意识,论文要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不管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

由此,论文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回答和解决这种问题。对于纯粹的理论问题,我们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于实践问题,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论文是否值得读,前提是这个问题本身有意义和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各个学科中的一阶问题。而且这里的一阶问题是针对某个学科而言的,区别于那种针对问题本身(忽略学科界限)的一般性看法,比如说,规范伦理学研究的是一阶问题:杀人是不当的,而元伦理学研究的是二阶问题:不当是什么。就这里对一阶问题的定义,对于元伦理学而言,“不当是什么”是一阶问题。

按照这种区分,在道德哲学中,价值的主客观问题是一阶问题,而康德对于价值主客观问题的看法则不是,是二阶问题。

在心灵哲学中,心身问题是一阶问题,而笛卡尔对心身问题的看法则不是,也是二阶问题。由此,探讨重点不在于是谁提出的观点,而在于这些观点本身。

这些观点与看法都可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案,由此,这些解决是否合理,有什么样的理由,这些才是重点。

但是当我们从事哲学史的探讨时,那么康德对价值问题的看法,笛卡尔对身心问题的看法,它们本身就可以成为一阶问题,这里的重点是,康德与笛卡尔是否确实提出了该观点,该观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又如何影响了哲学的发展等等。

如果我们不注意一阶问题的重要性,那么论文就会没有明确的目标,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与麻烦。

打个比方说,霍布斯研究了一个一阶问题,国家的正当性问题,对此提出属于他的观点O,而斯特劳斯对霍布斯的观点O有个评价A,而施特劳斯的弟子X对评价A有个评价B,而国内的L先生对评价B又有个评价C,而某学生Z的毕业论文则是对L的评价C进行评价。

很显然,这种写作方式,涉及人物的层次太多,其重点越来越远离一阶问题,由此论文容易让我们不知所云,搞不清楚哪个观点是谁的,是在哪个层次上讲的。

因此,我们写论文时,一定要搞清楚你研究领域中有意义的一阶问题,否则容易混乱。

论文的第二个部分是“承”的部分。一般而言,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来说,我们选择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有前人做过的,由此有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与熟悉处理该问题的相关文献,最前沿的文献。表面上看,学术研究(特别哲学研究)好像是个人的事情,但在广义上它显然是一个合作性事业。我们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该忽略前人已有的贡献。

就了解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而言,更是如此,现有不少人强调阅读原著正是出于此。不过,一旦强调过度,也有可能弊大于利。

因为时间的原因,学生的理解很难比得上相关专家的解读,因为人家是做了十年二十年的成果。有些人拒绝阅读经典作品的二手文献,这种自信显得有点可怕。只要想一想,这就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个人的智慧是干不过几百个人的。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要避免把这种文献的了解与梳理变成对前人观点的堆积。涉及经典作家,更是不需要全面笼统地介绍其思想,不知取舍,因为这会让读者无所适从。这种梳理与介绍的关键在于,找到你的核心一阶问题,围绕它来展开。

基本做法是,我们把每个相关文献看作试图提供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案,或者为此服务,比如提供理解的背景,或者提供支持与反对的理由。我们根据这种思路就可以解决上面的那种N阶问题混乱。

例如,我们只要认准国家正当性问题,那么O跟A、B和C等表面上看起来是N个层次的观点,完全可摆到一个层面进行讨论。

无论其中有多少对个人的评价,我们只需要从这些观点中提炼出跟国家正当性相关的实质观点,考察各个文献之中为其实质观点提供了哪些论据与理由,其他的都可以作为无关的不予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