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j.issn.-..03.
00
摘要
建筑结构是由不同力学单元组合形成的复杂系统,从系统层次控制结构在强震下的动力响应与损伤过程对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使建筑结构具有“稳定、有序、渐进、可控”的地震损伤机制与破坏模式,预先设计明确的损伤机制和提高结构整体屈服后刚度是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体系能力设计法”得以提出和发展。体系能力设计法通过在体系层次设置主、次结构,使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受控于抗震能力较高的主结构,从而实现性态控制。本文综述了体系能力设计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近年来的重要发展,并探讨了体系能力设计法的工程指导意义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体系能力设计法的提出背景
随着抗震工程的发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渐趋成熟,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从保证结构的地震安全逐步发展到控制地震损失和保障功能可恢复性。无论针对何种目标,从系统层次明确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机制与破坏模式,对实现整体结构的抗震性态目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价值。因此,如何提出一套理论可靠且实际操作性强的抗震设计方法,使建筑结构能够具有“稳定、有序、渐进、可控”的损伤机制与破坏模式,成为抗震工程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难题,引发了行业学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