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而汉字的使用对日文专利文献的翻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大量形近义同的汉字有助于我们快速理解术语的含义和技术方案,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让译员思维松懈,下意识地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去思考日语的含义,甚至完全照搬日语词汇当成汉语使用,可谓是将“忠于原文”发挥到了极致。
但对于专业性高、要求严谨的专利文献来说,这样的“拿来主义”在很多情况下会引起各种问题,轻则导致表达生硬,重则出现意思完全不对,甚至有时候不知所云,最终导致技术方案的不准确和保护范围的缺失。像这样草率地翻译看似简单的汉字词汇,便利的同时,也有可能成为翻译道路上的陷阱。
下面分享几个示例。
示例1:相対
*位置情報は、三次元における相対位置の座標を含んでいてもよい。
存疑译文:位置信息也可以包含……三维的相対位置的坐标。
分析: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译文中的问题:“相対”是“相对”的笔误。
目前大量日文专利文献还是采用“替换法”完成翻译的,对于字形极其接近汉语且意思差不多的日语汉字,翻译时稍不留意,就会出现译文中残留日语汉字这样的失误。类似的日语汉字还有“歩”、“圧”、“効”、“実”等,不胜枚举。
为了防范这类失误,除了谨慎细心,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例如借助专门的查错字工具等,或者采用更加合理的替换方法,比如设置替换前和替换后字体显示颜色或大小或粗细不同,以引起译员对于未替换文字的注意。
示例2:重量平均分子量
*得られた分散樹脂の重量平均分子量は15414であった。
存疑译文:得到的分散树脂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是。
分析:如果不了解所属领域,而在翻译过程中又疏忽没有去查词确认的话,估计很难发现“重量平均分子量”的准确译法应该是“重均分子量”。
这样的专业性技术词汇,虽然在翻译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通常直译即可,但在不了解所属领域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老老实实地去查词典,或者通过网络检索来确认这个词在所属领域的专业表达。
示例3:肥大化
*従って、各中継サーバにおいて記憶内容が肥大化することを防止できる。
存疑译文:因此,能够防止各中继服务器中存储内容肥大化。
分析:上面译文存在的问题是:“肥大化”这一表达过于生硬。其实,在搞清楚这句话是在说明“存储内容变多”的意思的基础上,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将译文调整成“存储内容庞大化”,这样就自然、顺畅多了。
再如,“発光装置の肥大化”译成“发光装置的肥大化”不合适,因为汉语中“肥大”一般用来形容衣服的轮廓宽大或者人等生物体的外形粗大,所以根据其基本含义,译成“发光装置的体积增大”则更加清楚,也更加符合语境。
以上,对于日语专利文献的翻译中因照搬汉语词汇而容易出现的失误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在实际翻译中,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类型的汉字“陷阱”。译员尤其需要时刻警惕这样的陷阱,对于日语中汉字词汇的使用,需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耐心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