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过程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41212/4535614.html敦煌研究院藏有3件《三才杂字》,均为年从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编号为B56:60、B:11和刻本残片:5。
《杂字》是中原古代“字书”的一类,最初大多用为乡塾的识字课本。这种书肇兴于公元3世纪张揖的《杂字》和周成的《杂字解诂》,其后逐渐风行民间。由于《杂字》成书从体例到内容都是对汉代以来“经学”传统的背叛,它很少讲到古代“圣贤”的言论,而专门搜集日常口语,把一大堆零散的词语堆在一起,构成不完整的文章,所以始终不列学官,也和科举无缘。到了元代,*府命令限制使用“杂字”来教授乡塾,更导致了其地位的跌落。因此到了清代,各种各样的“杂字”大都亡佚殆尽。年,俄国地理考察队在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得到了一种西夏时代的汉文本《杂字》,保存相对完好,至此学界对“杂字”类识字课本的体例和内容才有了一些了解。西夏除汉文《杂字》外,还有西夏文本《杂字》,全称《三才杂字》。西夏文《三才杂字》内容包括了西夏语的常用词语,以天、地、人分为三品,每品分为若干部,每部又分为若干词,是在西夏流行较广的一部字书,保存至今的也较多,有多种版本。
一、B56:60《三才杂字》序言残页
西夏文写本《三才杂字》序言残页出土于北区B56窟,共两纸,编号B56:60,是国内仅有的本书序言残页。文书质地为较软的白麻纸,泛*,纤维较粗,交织不匀,残宽11.0厘米,残高14.1厘米。文字为手写楷体,正面存四行,背面存一行,但模糊不清。
下面录出《三才杂字》序全文汉译文,以使读者全面了解文献原意,敦煌残片中有字者为黑体字。
《三才杂字》序。序曰:今文字者,番之祖代,依天四而?毕字三天。此者,以金石木铁为首,分别取天地风水,摘诸种事物以为偏。虽与苍分字形不似,然如夫子诗赋,辩才皆可。后而大臣怜之,乃刻《音同》。新旧既集,平上既正。国人归心,劝学用也。鸣呼!彼村邑乡人,春时种田,夏时力锄,秋时收割,冬时行驿,四季皆不闲,又岂暇学多文深义?愚怜悯此等,略为要方,乃作《杂字》三章。此者准三才而设,识文君子见此文时,文缘志使莫效,有不足则后人增删。
西夏文《三才杂字》存留版本虽多,但有序言的只有俄藏инв.No.。莫高窟B56窟出土的这件。
二、B:11号《三才杂字》正文残页
在北区B窟发现了西夏文写本《三才杂字》残片一纸,编号为B:11。文书为泛*的白麻纸,纤维交织不匀,纸薄,质软。残宽7.1厘米,残高8.2厘米,存墨书文字四行,行三词,每词二字。
据已发现的《三才杂字》的刻本和写本知道,其内容为“地品”的开始。此残片下残,每行还应有两词或三词。译文如下:
大地陆地平地……
土地己地……
永依□本一浊……
宽广沟恤
三、:5号刻本西夏文《三才杂字》
北区第窟出土,编号:5。一面,麻纸,纤维交织不匀,有横帘纹,有透光,纸薄而质软,稍残。此残页为蝴蝶装的左半页,上、下、左双栏,面八行,行间有竖隔线。
此面内容是《三才杂字》“人品”“蕃族姓”部分的末尾和“人名”部分的开始,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三才杂字》的инв.No.的13页即为此页。两相比较其内容和版面行款完全一致,但仔细对照,就会发现它们是不同的刻本。
此面译文如下(译文中[]为音译),其余为意译)
[地宁骨匹妹勒兀勒底]
人名
[弥药]乐宝塔势[大花]乐吉祥山
[贺兰]金[刻*]长[释迦]众[天都]金
[和食宁][门口讹]如阳乐[萨]旧势
[嵬嵬]众[灵]城乐斜[酉]势[灵州宁]
[匝罗经]斜兽说角掌[经]现有忘
[阿养](友)立[弃牟巴]小狗[宁]小块妇
西夏文《杂字》以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保存最多,可归纳为4种版本,有西夏初刻本,有乾佑十八年()、乾定二年()写本等。此外,英国也藏有此书7纸残页。年在中国甘肃武威张义公社下西沟岘也发现了两张西夏文《杂字》刻本残页。在敦煌莫高窟北区B56窟、B窟和窟三个洞窟发现的西夏文《杂字》残片,属于不同的版本,可见西夏文《三才杂字》在敦煌也是流行较广的一种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聂鸿音、史金波《西夏文本三才杂字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年第6期。
史金波《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西夏文文献初探》,《敦煌研究》年第3期。
来源: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