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在保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光线、温湿度、真菌与蛀虫、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油墨等,这些环境因素均会造成纸张纤维降解,加速纸张的老化。下面就来具体聊聊:纸质文献老化的外在原因有哪些?
日光照射
纸张在日光的照射下,特别是紫外光照射能够使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分子结构中C-C键和C-O键断裂,发生光降解,纤维素的聚合度逐渐降低。尤其是木素含量较高的纸张,对光更为敏感,在很短的时间内木素即被氧化为氧化木素,导致纸张泛*和变脆,大大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另外,光线照射会使纸张温度升高,加速纸张的老化。因此,纸张文献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环境温湿度
高温会加速酸的作用,纤维的破坏程度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同时利于害虫、真菌的生长繁殖,使纸张酸化、老化和霉变速度加快。另外,高温还会造成纸质文献中某些油溶性材料的溶解,使耐热性差的字迹、油墨等发生扩散,严重时字迹模糊,无法阅读。而低温则会导致纸张发硬变脆,同样不利于纸质文献的保护。
湿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湿度越大越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且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子上的羟基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反应形成氢键,导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水解越严重;而湿度过低也不利于纸张的保存,因为纸张中需要一定的含水量使纤维素分子间结合力更强,增强纸张的强度。因此,纸张在保存时,温湿度的控制相当重要,一般以23℃±1℃、50%±2%为宜。
真菌与蛀虫
在纸质文献保存中,虫蛀现象也是纸张破坏严重的一大原因。如毛衣鱼、书虱等蛀虫会蛀食纸张,形成虫道、孔洞,严重破坏纸质文献的完整性,造成字迹消失,甚至使其损毁。
有害气体侵蚀
随着空气环境的污染,空气中含有的有害气体增多,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酸性气体,在微量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下,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硫酸、亚硫酸、硝酸、盐酸等酸性物质[1],这些都可造成纤维素变性、纸张酸化、老化,尤其对古籍的破坏作用更大。
纸质文献保存环境不适宜时,容易滋生真菌等微生物,而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分泌有机酸、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物质,这些物质会加重纸张的酸浓度,催化纤维素分子发生酸降解和水解反应,使纤维素长链不断从末端脱下一个葡萄糖分子,最终使纤维素聚合度大大降低,纸张发生老化。另外,这些真菌会导致纸质文献出现*、褐、黑等色斑,使纸张受到污染,影响纸质文献的可读性。
油墨成分
墨水的成分中含有硫酸和硫酸亚铁,墨水书写到纸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发生氧化、还原、分解、扩散等各种变化。墨水书写的时间越长,其硫酸盐扩散程度越大,同时硫酸根密度相应也越低,显出的图像越模糊,在扩散到一定程度后,甚至无法显出图像字迹[2]。另外,墨水中的硫酸会加速纸张的降解,二价铁离子会氧化纤维素,引起纸张的老化,不利于纸质文献的保存。
人为因素
纸质文献在翻阅、整理、外借时易造成机械损坏,尤其是古籍和民国文献,由于保存时间较久,纸张本身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老化,在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掉毛掉粉,甚至一碰即碎。
[1]李景仁,周崇润.中国古籍文献的酸化与防酸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5):80-83.
[2]李江春,暴仁,周茜.蓝黑墨水字迹人为光老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司法鉴定,(3):24-30.
内容摘自:张翠(河南大学图书馆)《纸质文献老化原因及对策探析》,转载出于分享目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机械方式制成的纸浆,对纸张白度有什么影响?
木质素对纸质古籍文献资料的影响,以及纸张返*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酸性纸?致使纸张退化泛*的原因?
纸质档案中酸性物质源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