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一触即发,看中医古籍辑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医古籍辑佚随着清朝辑佚高峰而兴起,由于涉及中医古籍辑佚者均为辑佚大家,故其起点非常之高。随着清朝辑佚规模的扩大和经验的积累,辑佚方法以及思路逐渐清晰,虽未形成理论成果,但却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清朝辑佚的古医籍亦为后世古医籍辑佚提供了示范,在学术上的先导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医古籍辑佚著作的出现,使得失传医书重归于世,更突显了中医古籍辑佚在中医文献传承接续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使得学者对辑佚研究有了新的明确认识。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民国时期由于西学东渐的渗透,文人学者无论是格局还是思想都或多或少受到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对于很多问题的判断也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育方面,民国时期推行的现代化教育,为专业人才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
基础。中医药事业也在逆境中艰难前行,虽有诸多阻力,但中医药的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未停止。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诸多中医人奋发图强,总结前人的经验,产出良多,这其中就包括中医古籍辑佚部分的内容。虽中医古籍辑佚因多种因素未能在清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但其为后世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所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这也是中医古籍辑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较好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中医古籍辑佚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十年“文革”时期中医古籍辑佚工作的传承并未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得到很好的开展。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古籍整理的重视以及相关文件的出台,中医古籍整理工作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尤其是国家指示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以后,陆续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大批的中医专家,其中就包括众多中医文献大家。国家的足够重视使得中医古籍分期分批地得到整
理校勘出版,在此工作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中医古代文献各领域的学术研究蓬勃开展,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重视,如此的学术大环境为中医失传古籍的辑佚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利好机遇。敏锐的文献研究学者将目光投向中医古籍辑佚,并潜心钻研于此,这项工作在近几十年取得令学界耳目一新的许多成果。此批成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唐以前中医文献稀少的境况,
使得中医工作者可以藉此探究唐以前各时期中医发展的真实轨迹,为中医文献传承过程对流失的环节研宄提供一定的线索,该部分资料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日益显现出来。
辑佚使得众多曾经散佚的中医古籍得以再现。虽不能确定其与原著完全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其书内容,为判断亡佚书籍的历史沿革、学术地位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亡佚书籍的学术传承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中医古籍辑佚自清以来不断发展,历经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虽中间的发展起伏不定,专门的学科也尚未形成,但在新中国以后,尤其是“文革”后,大量的优质的辑佚成果不断涌现,辑佚深度和广度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中医古籍辑佚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基础和铺垫。在历经乾隆时期的兴盛,在传统古籍辑佚的带动下,中医古籍辑佚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产生了以《本经》辑佚为代表的辑佚著作,同时,*奭、孙星衍、王谟等在中医古籍辑佚方面积累的经验为后世中医古籍辑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民国虽时间较为短暂,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但中医古籍辑佚也涌现出了一批学者,其中最为著名者当属廖平和张骥。廖平的《六译馆丛书》虽不是辑佚专注,但其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中医古籍辑佚相关内容,且多为古本《伤寒论》相关内容的辑佚,为学者研究古本《伤寒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张骥首次完成对《雷公炮炙论》的辑佚,使得这部中医药炮制专著得以再次与世人见面,由此中医界对于该书的历史地位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和认识。
建国后中医古籍辑佚发展一波三折,历经“文革”的十年以后,大量的辑佚著作得以问世,且辑佚的范围大为拓展。从之前本草类辑佚为主到方书类辑佚、本草类辑佚、针灸类辑佚以及养生类辑佚,如尚志鈞的《唐·新修本草》,马继兴的《神农本草经辑著》的出版,尚有冯汉镛《传信方集释》
《古方书辑佚》《唐宋文献散见医方证治集》,高文铸、汤万春、祝新年《小品方》,马继兴、谢海洲等《食疗本草》,*龙祥《*帝明堂经》以及严世芸、李其忠《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等辑佚著作问世,均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阶段是中医古籍辑佚成果丰硕的时期,辑佚工作发展也比之前繁荣得多。
建国后中医古籍辑佚除了大量的辑佚著作问世以外,辑佚方法及经验的总结也开始慢慢积累,辑佚的方法日渐规范,虽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但较之前比,己有长足的进步。建国后中医古籍辑佚对辑佚著作的参考文献有较为严谨的考证,注明版本、文献出处,这对于辑佚著作的利用及其学术价值的发挥意义重大。
中医古籍辑佚工作虽从未停止,但是相较于中医古籍中大量的亡佚书籍,目前的辑佚工作甚为单薄,尚有大批量的亡佚著作等待辑佚。故加大对中医古籍辑佚事业的重视,培养更多有志于辑佚事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大力开展中医古籍辑佚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余年中,中医古籍辑佚己经取得令学术界瞩目的成就,一些亡佚古文献失而复得,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原创资源。同时造就了当今时代受到学术界高度认可的中医古籍辑佚大家,为中医古籍辑佚打开了良好局面。然而,面临的中医古籍辑佚工作推进依然缓慢,困难重重,同时中医古籍辑佚也面临着人才匮缺的境遇。中医古籍辑的发展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挑战与机遇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