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民大会堂神秘的118厅,侯桂珍回忆毛主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m.39.net/disease/a_5496904.html

人民大会堂的建成,源于毛主席在延安时候的一个愿望,年4月,中国共产*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胜利召开。

这里有一处被称为中央大礼堂的会议室,但是实则简陋至极,最多只能容纳几百人。毛泽东酝酿着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未来革命胜利后,一定要靠着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能容纳万人开会的大礼堂。

14年后,毛主席的愿望实现了,无数年来,人民大会堂举办过数不清的活动和重要会议,没有人不会把这里当做中国最高的演出场所,这里的地位至高无上。

但是如果询问人民大会堂当年的工作人员的话,他们一定会非常认真地对所有人说,我们最怀念这里的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大厅是毛主席最喜欢的。

一、不被外人所知的“厅”

人们经常从电视里看到的人民大会堂内景其实是“金色大厅”,它的正式称呼是“三楼中央大厅”。

*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这里接见外国*要以及各国大使,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大会堂“第一厅”。

但是距离大会堂西南门口和大礼堂不远处,还有一处不太起眼的厅室,这里是人民大会堂厅,也是唯一用原始号码命名的厅室,毛主席最喜欢的厅室就是厅,他经常在这里办公、开会、接见外宾以及休息。

几十年前,这个大厅布置地非常简洁,放眼望去根本没有一件哪怕是谈得上奢侈的家具,就在四周摆了一圈儿沙发,卧室里还有一张木床,能够让毛主席在这里休息,在床头还有一张三屉桌子,室内还有一张很简单的办公桌,以及一把木椅。

毛主席当时在这里办公的时候,旁边也有服务人员,偶尔的时候,毛主席也会询问工作人员近来怎么样,其中一名叫做侯桂珍的服务人员非常激动。

从起初的受宠若惊到后来的泰然自若,她的心情经历了数次转变——毛主席这个建立新中国的伟人和她对话,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侯桂珍始终记得毛主席第一次见到她时说的话,主席询问她姓名,她紧张了片刻,才说道:“主席您好,我叫侯桂珍。”

二、安徽少女侯桂珍

她还记得,那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那时候人民大会堂还在建设期当中,侯桂珍成为了一名人民大会堂的早期工作人员。

年,侯桂珍还没有18岁,她极为幸运地通过了*审以及一系列的审查,经历了层层选拔,从故乡安徽选调到了北京开始工作。

在那个年纪就离家千里,说是不慌张是假的,侯桂珍坐着老式的绿皮火车到了她从未来过的首都北京,那是3月,北京的初春还有一些寒冷,她裹紧了衣服走到天安门,看到了皇城根。

她清楚地记得刚上班的时候,人民大会堂的外观已经和现在一样气势恢宏,但是内部很多位置仍未完工,还有很多地方有工人在劳作。

侯桂珍不想出丑,可她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就闹了不少笑话,她的口音让天南海北的人都听不太懂,侯桂珍终于知道自己要学习一门“北京的语言”。

上级领导找到了很多报纸,组织侯桂珍等其他服务人员联系普通话。

她亲眼看到全国各地木材厂、家具厂等制造的沙发、窗帘和地毯运到了人民大会堂里,这时候就该侯桂珍这些人接手了。

她说当时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中有90%以上的都是女性,体重差不多也就是八九十斤,力气根本就大不到哪里去。

如果想要抬起来重达5吨的超大地毯的话,那就得所有人一块去搬,大家都手拉着手,所有人拽住地毯的一部分,她们竖着耳朵,等着指挥者的哨声,只要哨声一响,所有人都在加油鼓劲,一块拖着地毯往前走。

侯桂珍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她们从北门的汉白玉大楼梯一直前进,到了迎宾厅的《江山如此多娇》的那幅著名的画作前,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而且在搬运的时候根本不能穿鞋,地板是刚刚铺上去的,她们害怕把鞋跟都压坏了。

侯桂珍并不觉得累,相反她的表现越来越好。

年9月9日这一天,当时领导突然给了她一串钥匙,只说了一句让她去值班。

凌晨2点30分,正在值班的侯桂珍瞪大了眼睛,突然发现整个人民大会堂全部都亮了起来,她看到毛主席和万里走了进来。

侯桂珍身上有着重要的任务,她需要拿着手里的钥匙,等着给前来视察的领导同志们开门,她后来还自嘲自己当时又瘦又小,走在中间一点也不起眼。

可是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侯桂珍,还是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当毛主席听说侯桂珍是安徽人的时候,很快接过了话头,非常幽默地说道:小姑娘叫侯(猴)子嘛,原来是从花果山水帘洞里来的啊。

这句话一说完,周围的人都善意地笑了起来,这也让侯桂珍心中的紧张烟消云散了,不过从这时候开始,很多人也打趣儿地叫侯桂珍“猴子”,因为这可是毛主席起的,侯桂珍一点儿也没觉得难堪,反而特别骄傲。

侯桂珍知道自己这份工作所代表着什么,她深知中央领导同志对服务工作的认真态度,周总理也经常对她们说:“服务工作是所有外交工作的重要窗口,即便是陈毅部长(陈毅元帅时任外交部部长)做不到的事情,我相信你们却可以做到。”

正当侯桂珍想这件事究竟是什么事情的时候,周总理继续说道“比如,在关键时刻给外宾递一块毛巾,这就能够温暖全世界人民的心灵,你们可以做到这件事情。”

三、侯桂珍眼里的人民大会堂

侯桂珍还记得人民大会堂刚刚建设好的时候,自己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把桌子摆成圆形,最后是周总理手把手地教导侯桂珍,说一定要找根绳子,这样四周才能摆放整齐。

周总理的严谨让侯桂珍无比叹服,她还记得总理说服务员一定要像舞蹈演员一样,动作必须轻盈优美,还要轻拿轻放,走路的时候切记要稳要轻,穿皮鞋走在木板上的时候绝对不能咔咔地发出响声。

除此之外,走路的时候记得胳膊不能甩向两边,为了体态优美,一定要前后摆动。

侯桂珍记得,在毛主席前往人民大会堂之前,周总理一定会提前到,并且认真检查所有的桌子和地毯的位置。

毛主席也把人民大会堂厅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作为毛主席身边的生活秘书,侯桂珍做到了完美无缺,她记得主席经常在厅进行办公,最长的时候甚至一连七八天都要在这里办公、居住。

所以照顾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的生活起居就成了重中之重,侯桂珍保证毛主席能够在这里正常办公,并且保持良好的睡眠。

她担忧主席的身体状况,因为他经常在深夜还不停地工作,办公桌上批阅的文件摞了一摞又一摞,侯桂珍只好等待着主席看完以后,用最快速度把文件整理好,最后把这些文件拿给机要局的工作人员。

侯桂珍不是没有想过劝说毛主席少熬夜,她看到周总理亲自劝说都没用,只能让主席坚持自己的想法,她能做的,只是把主席的用餐、睡觉以及休息等相关事宜办得尽善尽美。

在毛主席的一天中,只有在毛主席也用餐的时候,才有可能和他聊两句,这是因为毛主席自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他自己不喜欢一个人吃饭,每日三餐喜欢有人陪伴。

在毛主席用餐的时候,偶尔主席的家人也会到场,这时候毛主席就会和他们一同吃饭,可是在侯桂珍的印象中,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毛主席一个人在办公桌前工作,在饭点的时候,他就会要求着服务人员一同陪同他用餐吃饭。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同用餐是什么感觉?

刚开始的时候,侯桂珍可是受宠若惊,但是交流次数多了以后,侯桂珍也发现毛主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主席在饭桌上平易近人,特别健谈,经常询问侯桂珍这些人最近工作怎么样,偶尔兴致来了,还会和他们讲讲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在人民大会堂厅,发生过令她感到悲伤的事情,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年冬天以后,已经患上了一些老年性的疾病,年初的时候,毛主席的肺心病已经非常严重了。

为了确保毛主席顺利走上十大开幕式的主席台,毛主席只能提前前往人民大会堂的厅,侯桂珍也看到了医务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他们甚至在这个厅的地下室位置特设了一个能够随时应急的供氧中心。

医务人员在厅的四周设立了好几个分支,最重要的分支就是在厅到大会堂之间设立的供氧管路,这让侯桂珍非常担心,她怕毛主席的身体出现问题。

即便是毛主席身体抱恙的情况下,他依旧是有保持着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吃完饭以后一定会用清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他还会尝试站起来,在四周活动一下,偶尔还会找人过来按摩,紧接着毛主席就会开始批阅文件。

毛主席很喜欢人民大会堂这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安装着当时非常罕见的中央空调,所以无论是冬天和夏天这里都有恒定的温度,居住也非常舒适。

毛主席甚至还对着侯桂珍开玩笑说,你们这里的居住环境比中南海还要好哦,我那里在冬天的时候,一刮风物资就咕噜咕噜地响起来,实在是太烦人了。

年9月1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厅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报告,写报告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女儿李讷,看完报告以后,毛主席沉默了很久。

报告上的内容是李讷看上了一名叫小徐的年轻人,这名年轻人性格开朗、待人热情,他们两个人想要结婚,但是李讷无法做主,母亲又坚决反对,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女儿嫁了一个服务员。

李讷没有办法,只能给自己的父亲毛主席写报告。

部队一中队中队长陈长江回忆道,当时毛主席坐在厅的沙发上,把这份报告看了又看,还是没有完全看明白,毛主席只能认真地问男方是什么样的人,哪个单位的,两人关系怎么样……

最终,毛主席在厅中,在报告上用铅笔批上了“同意”二字,这是毛主席在厅里处理地为数不多的“家务事”。

除了毛主席以外,侯桂珍最常见到的领导就是周总理了,周总理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这里办公工作的。

侯桂珍有幸见到他们为国家日夜操劳,甚至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光中,他身体已经无比虚弱了,双脚浮肿甚至没办法穿上皮鞋,根据记载,周总理就在这样的状况下问候了人民大会堂的每一个人。

侯桂珍想道周总理和毛主席身体都不是很好,当时就哭了出来,那时候侯桂珍还怀着孩子,周恩来总理却依旧温和地说,别哭啊,哭对你肚子里的小宝宝不好。

但是侯桂珍的泪水怎么也忍不住,她宁愿生病的人是自己。

四、尾声

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6天后,妻子邓颖超亲手将周恩来的骨灰送往人民大会堂,她把骨灰郑重地放置在了台湾厅整整一夜,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期盼祖国统一的夙愿。

同年,毛主席也去世了,侯桂珍还在人民大会堂工作,只是厅再也没有周恩来给他们谆谆教诲,再也没有毛主席坐在桌前认真办公的景象了。

时光流逝,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新中国,这幢被冠以“人民”的建筑还将在世界上熠熠生辉,因为在这里有无数为了人民的伟人奋战过。

参考文献:

1.《人民大会堂的传奇往事》;王梦悦;《人民周刊》;年第22期;

2.《毛泽东为人民大会堂定名》;苏峰;《*史博览》;年第8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