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气象文学也可以加注释和参考文献
——读《阴晴雨雪五千年》
王元红
世间的事情,有时候确实有点凑巧。
就在我刚看完了《92年生的金智英》,正在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加注释,而且加了那么多注释,搞得跟学术论文一样一样的。
就在我收到一本学术杂志的退稿,说我的那篇气象史的论文过于单薄,于是让我犹豫,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到底应不应该玩学术。
就在这时,我收到了师弟张立峰的新作《阴晴雨雪五千年》,更让我大开眼界。不仅小说也可以加注释,气象文学也可以加注释,而且是长篇累牍的注释,不仅有注释,还有参考文献,每一章的参考文献都是一二十本(篇)。如此说来,作家不仅可以玩气象史,而且可以玩得很接地气。
好,先来说一说这本书的玩法。
你知道几千年前良渚时期的一场巨大的暴雨吗?统治者是谁?怎么决策?怎么采集信息?
你知道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是如何抗旱赈灾,又如何祈雨和治理钱塘江的吗?
你知道陆游是如何防汛和抗旱的吗?
你知道南宋太史局是怎样的一种运行规则和机制吗?
你知道康熙是如何采集各地气象观测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决定赈灾、治理天下的吗?
……
是啊,这些知识,如果感兴趣,可以找度娘,可以上知乎,但那是干巴巴的知识。有一本书把你带到当时的场景里,用当时人的语言,用当时的程式和步骤,让你身处其中,感同身受,有极强的体验感。
我把这种写法叫做“非虚构历史文学”,这种称谓在学术上肯定不会被认可,但个人觉得很妥帖。文学描述的不是当下,而是历史。文学不是严谨的学术,也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基本尊重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可能有一点虚构,但是那是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合理的虚构。
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那些年,在西藏看“风花雪月”》,采用的就是非虚构的方式,所以,我对这种写法很有心得,虽然没有虚构类的小说那么跌宕起伏、构思奇妙,但却能够给人一种真实感,有些内容甚至可以作为史实来使用。用现实做非虚构,沟通成本很低,要做的功课也无需太多,而拿历史来玩非虚构文学,这就需要扎实的历史知识做为基础,光有知识还不行,还要选材,哪些轻?哪些重?哪些先?哪些后?相互之间会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在哪个地方出现了什么事情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甚至对白中的一个词,你最好都是当时人的语气。比如暴雨过后,会出现洪涝、山洪,这是我们现在人的称呼,但在良渚时期叫“黑蛟吐水”,这么一个称谓,可能就需要翻阅很多历史文献,由此可见,要完成这样的一本书,需要多么巨大的工作量。
我特意统计了一下作者所使用的参考文献(“本”为书籍,“篇”为学术论文):
第一章,41,4本,37篇;
第二章,22,4本,18篇;
第三章,26,16本,10篇;
第四章,17,8本,9篇;
第五章,22,18本,4篇;
第六章,16,11本,5篇;
第七章,11,8本,3篇;
第八章,19,13本,6篇。
总计:,82本,92篇。
当然,有少量多次参考的书籍和文章,但这个数量依然不少,并不比搞一个国家社科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少。是的,对于深知写书之艰难的人来说,这样的一本书所耗费的成本是巨大的,能够下这样的苦功夫,不简单,在此,向作者致敬!
在我想来,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是专家式的气象史研究,像张立峰这样的气象史研究,可以起一个名字叫“作家式气象史研究”,用作家的逻辑和处理文本的方式研究气象史。之所以称为“研究”,是因为在写作之前,作者是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文献梳理和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被“碎片化”到很多细节之中去。这样的一本书,研究要占更多的时间,而写作是在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只是一种输出。如果研究搞得扎实,那么下笔就快,所以,研究是冰面下三分之二的部分。当然,写完之后,还需要校对和订正,这也很关键,可以和学术论文的严谨媲美。
“专家式”和“作家式”的气象史研究,各有利弊,一个更深,但另外一个却更广;一个是在学术界不断创新和钻研,另一个却让普罗大众有一种体验式阅读的快感和普及。目前而言,“专家式”气象研究自然是主流,占绝对的大多数,那么,不妨有张立峰这样的几位作家参与到气象史的研究和传播当中来,让气象史不光存在在学术期刊上,以普通读者更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