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大禹这个人吗,大禹又是怎么治理洪水的?下面就以史料、考古结合的探究方式,来向大家讲述“大禹治水”的整个经过。
“大禹治水”发生于公元前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尧帝、舜帝统治的时期。那么“大禹”这个人物到底实有其人,还是后世杜撰出的一种文化象征?因此从以下考古发掘的文物中,我们可以得出“禹”、“大禹治水”等历史具有广泛的真实性:现今河南洛阳伊水洛水流域,发掘出八方遗址、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多处夏朝晚期遗址。特别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存在着庞大的建筑群基址,其中规划有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络,道路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车辙痕迹,而纵横交错的空地上则分布着一座座排列有序的宫殿。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记载:“夏禹曾在阳城居住。”而在登封八方遗址北侧王城岗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一座。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均表明“大禹”、“大禹治水”是真正存在的历史,而且禹应为某一部落的首领。
那么“大禹”是奉谁的命令来治水,大禹之前又有谁参与过治水这一活动,这之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下面为您一一道来:大禹之前共工、大禹的父亲鲧都参与过*河的治理,三人也都是奉尧帝、舜帝的命令来治水的。《史记》记载:“共工是尧帝的水官,虽然看似忠诚但善于花言巧语,也是公认‘四凶’之一。”而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鲧曾同尧帝的儿子丹朱,以及尧帝的女婿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史记》记载:“鲧负命毁族(违背教命,毁败同族人。)”因此可以得知,尧帝虽将治水的任务分配给共工、鲧,但对二者的“仁义、道德”予以了否定。那么共工、鲧治水的失败,到底归咎于什么原因呢?
五帝关系图表
从春秋战国以来,大量历史文献都将共工、鲧、禹治水的成败,归功于三人治水方式的不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也就是说共工、鲧的失败在于他们修筑堤防堵截洪水,而大禹治水的成功在于其根据洪水的走向进行疏导,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龙山文化时期部落分布
从上图可以得出:“大禹治水”这一事件发生于龙山文化时期,而从近些年来的考古发掘来看,主要有以下的重大发现: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至今*河入海口航道发生了多次变化与更改,自公元前年至年间,*河下游决口次,大的改道26次。而公元前年左右的时间,*河由淮河平原入海口,转至*河北部的山东半岛入海口。当前河南东部、山东半岛等平原地区,以及淮北平原(淮河北部)、苏北平原的大片地区,都发掘出大量龙山文化遗址。但淮北平原龙山文化遗址属于龙山晚期,龙山早期出土的遗址较少。从二里头文化、殷商文化、山东岳石文化的考古发掘来看,在汜水、柘城、鹿邑等地出现了大量的夏朝遗址(龙山晚期),而且淮北平原北部的遗址分布较为密集。
这就表明,年前*河由淮河平原入海口,导致了淮北平原水域的环境比中原地区恶劣,因此部落与人居的聚集也较少。而公元前年以后,由于*河改道山东半岛的渤海口入海,从而缓解了淮北平原的河流泛滥状况,之后慢慢又开始形成了较为密集的聚落遗址。
另一个考古发现为“贝壳堤”。“贝壳堤”是在海水不断冲刷海岸细沙,海岸泥沙被带走而贝壳等粗质物被留下的情况下,产生的以“贝壳”为主要物质的堤坝。当前*河北部平原、苏北平原等地,都发现了大量贝壳堤遗迹。同时根据对“贝壳堤”碳14(C14)的测定,发现渤海湾有两道“贝壳堤”遗址距今在-年左右,苏北地区也有有两道“贝壳堤”遗址距今在-年左右。这就表明:在*河由淮河平原入海时,渤海湾由于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会形成粗质物聚集的“贝壳堤”。同时苏北平原由于*河河床抬高淤泥扩张,原有的“贝壳堤”会被淤泥掩盖,而海岸线也会向外扩张。反之,在*河重新改道北部的渤海入海口后,渤海湾的“贝壳堤”也会被掩盖,而苏北平原海岸又会受到海水冲刷而后移。
不同朝代*河改道图
因此可以断定:共工、鲧、大禹治理*河洪水的时期,正是*河由淮河平原向*河北部平原改道的时期。共工、鲧治理时期*河流经淮北平原入海,大禹治理时期*河流经渤海口入海。那么为什么由渤海口入海后,*河的水患就得到治理了呢?这里需要引入自然环境和地理的因素加以分析。
1.自然环境:公元前年左右,正是天象中的“九星连珠”时期,也是通常学者所说的“小冰河期”。在“小冰河期”到来后,旱灾、涝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都远远高于其他时期的灾害发生率。据大量史料记载:帝尧时代*河水泛滥于天下,各种禽兽遍布九州,年谷不登《孟子·滕文公》。从前三苗大乱,天妖夜出,雨下了三天,龙生活在庙里,狗在街上哭,夏天结冰,地上泉水乱冒,五谷不收,民众大为震惊《墨子·非攻下》。这里的三苗大乱,指的是尧、舜、禹时期的三苗战争,即华夏集团、苗蛮集团之间的战争。
虽然以上史料存在夸张的成分,但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小冰河期”自然环境的恶劣。而从距今年左右时期,例如:江苏、浙江等长江地区的村落遗址,关于淤泥层、古树沉积的考古来看,反映出这一时期曾发生过多次的水患与洪灾。
2.地理因素:*河中上游的河南、山西等地地势较高,而且该地带土质为*土地,地下水水位较低,土壤渗水性也较好。因此在发生*河水患的情况下,即使不使用任何的洪涝灾害处置措施,也能够将部落转移到地势高的地带得以保存。而处于淮北平原、苏北平原的长江地区,其地势相对于*河北部较低,而且主要土质为渗水性较差的粘土。因此在共工、鲧两位首领治理*河水患的过程中,其不可能对淮北平原、苏北平原的水患进行控制。
*河中上游、淮北平原地形图
这里要说明一下,共工、鲧、大禹三位首领的治水方式有所不同:根据以上考古发掘出的大量城墙、城郭遗迹,可以得出尧帝、舜帝、夏禹等时代,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对外防卫措施。共工、鲧所使用的治水方式,应该是在城郭(外城)筑起堵截洪水的堤坝,却并没有对洪水的流向进行有效疏导。而在共工、鲧治水的时期,正处于“小冰河”、*河流经淮北平原入海的时期,其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河水患完成治理。(具体可对比年、年南方水灾,就不难理解共工、鲧两位首领治水的难度。)
而在大禹治水的公元前年,地球“小冰河”时期基本就要结束,与此同时*河又开始改道由渤海口入海。因此大禹使用疏通河流、疏导阻碍水流障碍的方式,就能够很好完成引河入海的任务。
到这里,《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分析也就结束了。《大禹治水》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并不仅仅像很多史料说的那样:由于共工、鲧两位首领采取了不当的治水策略,而大禹采取了恰当的治水策略,这样就导致了大禹治水的成功。这种说法忽略了“地球冰河期”、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因此是较为片面的思考。而传承与传播接近历史真相的“故事”,才是我们所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