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哲风采洪修平勤啃酸果由知识而智慧 [复制链接]

1#
学者简介洪修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等2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硏究》《哲学与文化》等海內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教学和科硏成果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首届汤用彤学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30多项奖励。03:39记者:请简要回顾您的学术研究历程,分为几个阶段?洪修平:从自己的学术经历来讲,我是77级大学生,年到年期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读完本科和硕士后留校工作。后来到复旦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年博士毕业后,我再次回到南大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年到5年,是一个新的阶段。期间,我先后赴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赴德国弗赖堡大学讲学三个月,后来又参与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项目,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一年。这个阶段给我的学术研究也带来很大改变,我开始用国际化的视野去思考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6年到年,我担任了八年的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直到60岁卸任。这个阶段,我既做行政工作,也进行学术研究。期间,我开创了南京大学读书节,一直延续至今。我利用图书馆馆长的交流机会,发起了东亚图书馆联盟,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图书馆共建东亚文献资源合作与共享联盟。学术研究方面,我主持了教育部的重大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对近现代以来的佛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编和再研究。年10月,我又回到院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同时将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拓展为“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更加注重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从研究内容上说,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后来这篇论文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当时我挺得意的,对我也是个不小的激励。考上研究生后,我还想继续研究宋明理学,我的导师孙叔平先生跟我说,宋明理学其实都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影响,才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佛教道教,尤其是佛教哲学特别难读。当时孙叔平先生刚刚出版了一套《中国哲学史稿》,里面也专门提到“佛学是个酸果子”,他写这本书时,专门去读了很多佛教大藏经的资料,他说,更希望年轻人能够很好地啃一啃这一只“酸果”,好好研究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所以我就开始专门从事佛学方面的研究,把中国佛学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学术研究。记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酸果子”是怎样由酸变甜的?洪修平:酸果入口很酸,佛学入门很难。佛学的难,很大程度上是难在晦涩难懂的名相概念,如果对这些概念的含义不熟悉,由此展开的哲学思考就难以理解和把握。一旦厘清了这些概念,进入到这个体系中,就会发现艰涩表象之下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其实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有相契合之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由此出发,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展开,有“天人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张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这种对幸福快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儒佛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文化表现形态各有特色,却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