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各美其美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复制链接]

1#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作为给高中生读的“学术著作”来读的,然而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来讲,没有注释,没有参考文献,没有国内外文献综述,根本就不合格;内容也很浅显,没有多少思维难度;而且这样一部社会学的著作,怎么跑到语文课堂上来了,应该在思政课上读嘛。

但是这次我读下来,感觉以前我是很无知和浅薄的。语文课应该读读这样的书。我们教学生了很多诗词文章,也教了很多方法技巧,但是不怎么教方法论的事情,所以一直以来都是零敲碎打的,聪明的学生学会迁移,触类旁通,就能多懂一点,很多学生是不会举一反三的。这本书恰好提供了方法论的东西。虽然只是一种理论武器,但总好过没有吧。对文科感兴趣的学生,就会顺着去读其他的理论著作,这样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就会更多;普通学生就会这一种,也能“吃遍天”。比如读了《乡土中国》,看了“男女有别”一章,就能用来解读《百合花》中通讯员和“我”“新媳妇”的关系,也是很不错的。

这本书前面几章很浅,非常容易读,但并不是说大家都能读懂。比如“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章,现在出版的、网上的讲解,都是认为是在讲语言文字的。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并不是,我把这两章和第一章乡土本色合在一起,就是在讲中国乡村“流动性少”这个特点。费孝通是用当时政府轰轰烈烈搞的“文字下乡”运动,来折射出这个特点的。“送字下乡”这个运动,是当时政府为了抗战需要,搞《国民精神总动员纲要》,开了好多“战时补习学校”,费孝通先生就是拿这件事举例子,既指出这种方法未必有效,又说明中国乡村的特质。关于这一点,可以看今天第二天推送,是一篇相关论文。

而《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甚至是一个不经意的句子,放到现在还是有说服力的,甚至是非常犀利,引人思考的。这就是这部“名著”作为经典的价值。现在那些充满了脚注和参考文献的学术著作,玩弄的是几个人才懂的学术术语,谈问题是隔靴搔痒,把千字文能讲清楚的事情写成几万字,根本就是背离了“搞学术”的初衷。另外,费孝通这本书,是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课的内容。西南联大这种“神仙级”的学校,出了多少多少大师啊。我们现在能有幸读这样的书,好像也能“忝居人后”了。

下面说说我理解的结构关系: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都是讲中国乡土社会流动性少

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章讲道德方面

家族、男女有别、血缘和地缘:这是讲家庭和家族

礼治社会、无讼:这两章讲法律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这是讲政治

欲望到需要:全书总结

流动性少,是一个最基本的特点。道德、家庭、法律、政治四个方面的论述,都是建立在“流动性少”这个基础上的。这四个方面,也是中国乡土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最大的不同。而其中每一点,又有前后承接的关系,比如“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是在“差序格局”上的展开论述。其中“血缘和地缘”我归入到“家族家庭”这一部分,因为我觉得这一章更具基础性,是“法律”“政治”两大部分的基础。

比如我们读《孔雀东南飞》,感觉到封建家长专制十分可恶,拆散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但是根据费孝通在《家族》一章中的解说,“我们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的特色。”那么这样看来,焦仲卿母的行为也可以有所解释,不是简单的“固执”“执拗”可以解释的。

费孝通在《无为政治》中说:“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个论述也非常有意思,老百姓说“山高皇帝远”,学者说“皇权不下县”,这都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折腾”,凡是公权力“隳突乎南北,叫嚣乎东西”的,就要受到批判。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的口说:“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费孝通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后,又指出中国乡土社会还有“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更提出了“时势权力”的说法。《名和实的分离》中说:“英美的学者把它(指苏联的权力性质)归入横暴权力的一类里,因为它形式上是独裁的;但是从苏联人民的立场看,这种独裁和沙皇的独裁却不一样,如果我们采用这个时势权力的概念看去,比较上容易了解它的本质了。”从我粗浅的看法,这一论断非常高明,非常超前。(不能细讲。)

费孝通在《血缘和地缘》中说,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我就联想到,现在单身的外地青年到上海,如何才能成为上海人呢。要么是买房,但是单身是没法买房的,必须是结婚了的。如何入上海户籍呢,也是要结婚。看来我们的调控政策,与之不谋而合。

又比如生育率的问题,近年来很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