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秦汉与明长城的几点差异及成因,感悟其 [复制链接]

1#

中国古代长城,是在不同时期军事管理制度的指引下建立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层次性的军事防御体系。

它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中原腹地,但之后的历史时期则多次兴建于北方边疆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无论秦皇汉武时代,还是大明王朝时期,长城防御体系是一个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于一体的“秩序带”。

一、匈奴的兴起与秦汉长城

1、匈奴的兴起与秦始皇长城

秦汉帝国为了抵御其南侵,相继在我国北方修筑了绵延万里的长城。战国晚期,称之为“匈奴”的民族共同体才因与北方列国的互动而首现于史册。秦一统天下之后,继承了原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疆,面临日益强大的匈奴的威胁。

这样,秦始皇长城就将从今桃河北上、包括整个河套地区、直至辽东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域包含在内。在秦国三十万重兵的打击下,当时的匈奴单于头曼不胜而北徙,远离长城边塞,退居阴山以北,直到十多年后,秦王朝崩溃,天下大乱,“诸秦所徙滴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故塞,即秦昭王长城。

2、汉匈关系与汉武帝长城

匈奴的南侵引发了汉匈之间的第一次正面较量。公元前年,两国的最高统治者皆自将亲征,兵力也相差不多,汉兵三十二万,匈奴四十万骑。结果不谙游牧民族作战习性的汉高祖刘邦被困于平城白登山,七日不得解围,最后只能靠陈平之“奇计”方脱困而出。

之后汉朝便调整了对匈奴的政策,开始以和亲的方式谋求边疆大体的安定。虽然以联姻、开设关市、岁奉匈奴物资等为内容的和亲政策的效果值得怀疑,但从平城之围结束直到马邑之谋之间的六十余年时间里,汉匈双方的关系仍是以和平为主。

期间匈奴多次入边抄寇,规模或大或小,而汉朝也往往出兵将匈奴驱赶出塞即可,并不深入追击。直到武帝即位后数年,这种情况才一发生了改变。作为雄才大略之君,汉武帝力图利用汉初以来积攒下来的成熟条件和自身当政时的努力,彻底解决困扰汉朝的北方边疆问题。

汉长城在西、北两个方向上远远超出了原秦始皇长城所划定的地域。汉长城的修建与武帝时期汉匈之间的斗争局势密切相关,它伴随着汉朝的军事胜利一步步的伸延入原匈奴势力控制的地区,不但减少了匈奴对边疆郡县的寇略,而且形成了对匈奴的压迫与钳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汉长城不仅仅是防御性的工事,也是具攻击性的壁垒。

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矛盾的激化和诸夏的对外扩张才导致了秦、赵、燕长城的修筑,而此三国的北进扩张及其长城的修筑,又使该地带原有的居民或被华夏诸国吞并同化,或投向“胡人”而成为后来匈奴的一部分。

该趋势又被秦始皇的驱胡以及修筑长城所重复、强化。这种以长城为分野的人群分化不但为匈奴以及之后的汉民族的形成提供了血液,而且还以绵延不断的高墙的形式划定了民族形成的“共同地域”,并进而影响到其内部成员的民族认同,或所谓“共同的心理素质”。

与民族形成的过程同时,长城之外的北方地域也完成了全盘游牧化的过程。强大的游牧帝国匈奴于秦末汉初崛起,而汉朝则继续利用长城抵御其侵扰,并在汉武帝时期构筑了成熟完备的长城防御体系。秦汉长城防御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与北方的民族关系息息相关。

二、秦汉长城防御体系

1、秦汉长城防御体系的防御设施

长城的修筑原则是因险制塞,常常在能够利用天然生成的险阻如高山、河流时尽量利用,或者对其加以堑削改造而成山险、河险。有时为了减少建筑成本或缩短工期,在某些战略位置并不十分重要的地段,常常掘地为壕、铲山为堑,以壕堑的方式阻碍敌人前进。

如汉河西长城自令居至酒泉以东的塞防,皆未曾修筑墙垣,而是采用壕堑辅以烽隧的方式。这些山险、河险、壕堑虽然本身不是墙体,实际上却起着与墙体同样的作用,因此也是塞防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塞的亭隧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中最前沿、也最基本的单位,其日迹和候望工作是汉朝军队察知匈奴动静加以应对的主要手段。

城障作为长城沿线屯驻兵马之所,不但可就近组织对匈奴的防御,更是汉朝对匈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基地。以受降城为例,受降城的修筑,是为了接应匈奴左大都尉的降服,之后便成为汉匈双方多次军事争夺的对象。

2、秦汉长城防御体系的配套制度

汉朝在塞防沿线的重要战略地点和骚道上均设有关隘,以扼守险要控制出入,如在敦煌郡有阳关、玉门关,在张掖郡有肩水金关、县索关,在安定郡有萧关,在代郡有常山关、五阮关等。

汉朝政府还对汉匈双方的物资交流同样进行严格限制,对于铜、铁、兵器等重要的战略物资严禁出关,除政府控制的关市外,严禁汉朝百姓与少数民族有贸易往来。烽火制度、日迹制度、关防制度、属国制度,对长城防御体系发挥作用的制度还有屯田、邮骚、更戍等制度,各项制度的实施都必须要有人来执行。

包括属国在内的戍边吏卒才是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实际驾驭者和维护者,他们同时也是长城沿线民族互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长城及其防御体系的本质在军事上是防御线,在经济上是封锁线,秦、汉等中原王朝力图凭借这一人为设置的界限来维护边疆的巩固完整和内部统治秩序的稳定。

三、明长城防御体系系统构成

1、明长城军事防御制度

明朝政府采取都司卫所制度作为各级军事防御体系的军务管理制度。“因防设卫”根据明代边疆沿线的防御需求、地理环境、战略布局等设立不同层级的防御与管理单位。各层级防御单位由于其战略地位的不同,所辖军户由几千人至十几人不等,世代沿袭。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在九边重镇大力推行军屯制度,于各级军堡中生产粮草、牧养战马,自给自足、提供军饷,以供边防官兵的防御作战与生活补给使用。将军事防御与军屯、军牧紧密结合,有效的提高了后勤补给效率,缓解了战事压力。

明代军屯由各军镇都司卫所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调配工作,还可根据各地土地开垦需求的不同,强征农民进行重新的军户编制与土地耕作任务。明代在大力推行军屯的同时,还部分与民屯和商屯相结合,共同满足边疆的战略补给需求。

民屯是由政府将九边重镇沿线的农户移民进行重新编排,进行相关的农业种植与畜牧生产。商屯则是由商人将无土地的农民进行招募,对边疆土地进行开荒与耕种。民屯与商屯所得收获也部分作为军饷,为各军镇防御提供充足保障的同时,也对明代边疆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军牧制度也与军屯制度共同推行,各军镇的军户大多集军务、耕种与畜牧职责与一身。军马与战马的牧养,可有效改善军事装备、提高作战实力、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对于军事防御与驿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军牧还可与屯军相结合,供给肥料,有效解决边疆地区耕地贫瘠等问题。军屯、军牧与军防的共同配合与协作,加速了明长城九边重镇的军事防御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增强明代边疆防御能力的同时,减轻国家军需供给的巨大压力。

2、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

明朝政府根据军事防御需求,于九边各镇长城防线周边建立都司卫所,置重兵防守,形成了多层次、多纵深的防御体系。明长城沿线烽传与驿传系统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长城墙体、沿线各军事聚落、重镇与京师的重要纽带。

长城烽传系统,主要由不同形态的烽火台构成,通过烽火、狼烟、声音等载体传播军事信息。驿传系统,是中国古代运输物资、传递信息的道路交通网路的统称。明长城周边驿传系统隶属于明代驿邮机构,与递运所和急递铺组成明代官方邮驿系统。

明长城烽传系统主要用于前线与京师间军情信号的快速传递,驿传系统主要以各个军镇至边堡间物资与政令的快速运输,烽传系统与驿传系统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证明长城防御体系及时有效的运转。

结语:

不管秦汉时期还是大明王朝时期,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由于两种文明的对立、冲突的日益加深,处于接壤地带的中原汉族开始建造以绵延的高墙为特征的军事工事以防御和隔绝来自北方的侵扰,长城及其防御体系便由此而产生。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