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意巩固王权,却陷王权教权相争困局,奥托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c9oekn7.html

导言:教会干预世俗政治的源头——奥托特权

转眼间,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过去75年光阴,希特勒带领下的第三帝国仍旧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噩梦。但可能很多人都会疑问,既然希特勒政府统治下的德国为第三帝国,那么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又分别指什么呢?

按照传统观点,我们将公元年由勃兰登堡-普鲁士统一建立的德意志邦联君主国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公元年由奥托一世建立的国家(后改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称为第一帝国。第一帝国被视为德意志国家历史的开端,其长期存在着的诸侯割据与王权教权相争的政治问题则是其最显著的历史特征之一,而这个问题的源头正是奥托一世所实行的允许教会插手世俗政治的制度,即“奥托特权”。但奥托一世颁发“奥托特权”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其背后更有着鲜为人知现实原因。

一、五大公国构成萨克森王朝,埋下诸侯割据的隐患

公元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历史由古典时代走向了中世纪。在失去了罗马帝国管理的西欧地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了很多蛮族国家,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就是占据西欧平原的法兰克王国。在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统治的后期,因为继承权问题,于公元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分为东法兰克、西法兰克与中法兰克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雏形。

法兰克民族是一个新崛起的日耳曼民族分支,正处于部落氏族公社发展阶段的后期,尽管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军事民主制传统——即亲兵制度。这种制度在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查理·马特执政时期被正式实施为一种政治、军事制度,查理·马特的改革也被称为采邑制改革。采邑制是一种有条件的土地占有制度,将土地占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领主与附庸的关系,领主在领地上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而附庸则要为领主而战。这种制度逐渐演变就成为了我们所俗称的骑士领主制度(封建领主制)。

东法兰克王国延续了这种采邑制,公国是这种采邑制度下最大的领土名称,其领主被称为公爵。在萨克森王朝建立的前夕,东法兰克王国下一共有五个大型公国,分别为萨克森公国、法兰克公国、施瓦本公国、巴伐利亚公国与洛林公国。

到公元年,东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德维希(英译为路易,本文所有人名翻译皆采用德译,双引号内为绰号)无子而终,众位公爵推选出康拉德一世成为德国新任君主,而康拉德一世去世后,其又推荐萨克森公爵“捕鸟者”海因里希(因被告知成为继承人时海因里希正在捕鸟,故而绰号为捕鸟者)继承他的王位,由此开启了东法兰克王国萨克森王朝的历史。据部分史料的记载,也正是在“捕鸟者”海因里希执政期间文献中开始出现了德意志这个名词,而逐渐的东法兰克王国也就变成了德意志王国。

二、诸侯组成反奥托联盟,割据隐患暴露,奥托艰难平叛

“捕鸟者”海因里希在位期间废除了法兰克民族的一项传统制度——诸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类似于中国汉代的推恩令,即父亲的领土要由自己的所有儿子分割继承,这也是法兰克王国会一分为三的根本原因。“捕鸟者”海因里希指定了自己的儿子奥托继承他的全部领土,公元年8月7日,奥托在美因茨大主教的授礼下正式即位,史称“奥托一世”。奥托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君主,他从小是阅读查理大帝征服西欧的故事长大的,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像查理大帝一般的君主,他也要征服罗马城要在那里登基成为罗马皇帝。

奥托在执政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其他四大公国公爵对他王位的威胁。在采邑制下,各公国的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军事实力也相差不大。尽管奥托是德意志的国王,但他所掌控的势力范围也仅仅只有萨克森公国而已。

在奥托登基的同一年,东边的斯拉夫人入侵德意志,奥托通过重用萨克森的两位年轻贵族,赫尔曼·比隆与格罗,成功阻挡了斯拉夫人的入侵,并将占领的两块领土分封给了这两位年轻的贵族。但因此而得罪了奥托的王兄唐马克。公元年,法兰克公爵艾伯哈特无端侵略占领一些小贵族的领土而被奥托处罚,这引发艾伯哈特的不满。同年7月,巴伐利亚公爵阿努尔夫去世,其儿子艾伯哈特(与法兰克公爵同名)成为新的巴伐利亚公爵,“巴伐利亚”艾伯哈特否认奥托的正统地位试图挑战王权。这三人联合起来武装反抗奥托,于公元年被奥托成功镇压。最终唐马克被杀害、“巴伐利亚”艾因哈特被放逐,奥托任命贝特霍尔德为新任巴伐利亚公爵。

在与三人的战争中,奥托的亲弟弟海因里希趁乱逃亡到了西法兰克并获得了西法兰克国王的信任与支持,因而其又暗中联络法兰克公爵艾伯哈特与洛林公爵吉泽贝尔特,三人重新组建了三人同盟反抗奥托统治。奥托取得了施瓦本公爵赫尔曼的支持,又暗中策反了西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反抗西法兰克国王迫使其退兵。公元年,奥托在安德纳赫地区正面击溃了联军,处死了“法兰克公爵”艾伯哈特,将“洛林公爵”吉泽贝尔特流放。但对于自己的亲弟弟,奥托并没有痛下杀手,先将其任免为洛林公爵,后又让他与巴伐利亚的公主尤迪特结姻成为巴伐利亚公爵。施瓦本公爵赫尔曼去世后,奥托又任命自己的儿子利乌多尔夫担任施瓦本公爵。公元年,奥托将洛林公国分封给他的女婿“红发”康拉德。

三、王权何去何从?权力让人疯狂,亲情不可信任

在稳定国内局势后,奥托准备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开始调动军队征服意大利。先征服了伦巴第地区(意大利北部),其被称为“法兰克与伦巴第人的国王”。但在即将征服罗马之际,后院再度起火,“红发”康拉德联合利乌多尔夫绑架了奥托,迫使奥托传位给利乌多尔夫。此时奥托清楚地认识到,在王权面前,任何亲情都无法被信任与依赖。

公元年,匈牙利人入侵德意志王国,利乌多尔夫并不具备其父亲的军事才能,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在众多公爵的压力下,利乌多尔夫被迫让位给奥托使其重掌王权。很快,匈牙利人就被奥托镇压,他剥夺了利乌多尔夫的施瓦本公爵席位,任命立下战功的布尔夏德三世为施瓦本公爵。

四、奥托特权:本欲以教辅国,却开启教权干预世俗政治的两权相争时代

在苦恼如何重新分配国内政治权力的时候,奥托看到了基督教会的崛起,他发现这个集体具有超脱于世俗政治的特性,在土地自治上又具有一定的封建领主特征。在经历至亲的屡次背叛后,他认为自己应该选择一种“特殊”的管理体系,奥托先是任命自己的弟弟布鲁诺管理洛林公国,而这个布鲁诺本身也是基督教会的一个主教。为了牵制领主的自治权,由此而开创了教堂干预世俗政治的管理模式,使教会与世俗相互牵制从而巩固王权。在布鲁诺的试验成功之后,奥托逐渐将领土的自治权更多地交给了其他的基督教会势力,即称为“奥托特权”,给予教会以特恩权。正是这些连绵不断的国内叛乱让奥托真正下定决心要让教会来干涉政治,这正是奥托特权背后的现实性原因。

公元年,重振旗鼓的奥托再度入侵意大利,并顺利掌控了罗马城,在罗马教皇约翰内斯十二世的主持下,奥托加冕成为罗马的皇帝,史称“奥托大帝”。尽管“奥托特权”使奥托一世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其子孙奥托二世与三世整个执政期都在镇压国内叛乱,并在三世时萨克森王朝走向了灭亡,王权交替到了萨利尔王朝的手上。

五、奥托一世为何要颁发奥托特权?

所有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无疑都是希望服务于现实,奥托特权也不例外,只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让人难以捉摸,奥托特权推行后,不仅未能达到辅助治国的目的,反而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奥托一世为何要执意颁行奥托特权?换而言之,颁行奥托特权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根本原因是在于德国实行的封建领主制度。早期国家生产力的严重低下、恶劣的交通条件、落后的政治素养、日耳曼民族传统的亲兵制度影响,诸多因素构成了早期德国必然延续、推行查理马特的采邑制,而这也必然导致统治集团内部权力的分散。诸侯叛乱将是这种封建领主制在推行过程中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奥托大帝推行特权的原因在于他想要通过引入基督教势力而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但并没有成功,因为引入基督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良这种制度最核心的弊端——权力分散问题。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对外侵略扩张,势必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

2.直接原因是奥托一世个人对于征服意大利的强烈愿望以至于忽视了国内的矛盾。奥托大帝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能够征服罗马,在罗马大教堂受洗称帝。所以他的主要目光一直凝聚在亚平宁半岛上而忽视了国内的矛盾,他与儿子的矛盾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征服意大利所导致的,并且他如果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治理国内矛盾也尚不需要通过颁发特恩权来治理国家。简而言之,奥托颁发特恩权的本质是为了能够更快地获得内部支持去征服意大利,如果没有远征意大利的这一目标,或许奥托特权就不会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

3.基督教的崛起是奥托特权诞生的重要原因。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敕令》以来,基督教的势力快速增长,并在蛮族建立的政权中取得了崇高的地位。法兰克王国自克洛维建立之初就信奉基督教,后代的君主更将得到罗马教皇的授礼戴冠视为最高的荣耀,这也是奥托大帝所想要得到的。基督教势力的崛起为其能够干涉世俗政治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基督教前期在德国所做的行为与宣传让君主对其产生了信任感,这些都是奥托特权颁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也能看出,尽管基督教作为一种超脱世俗的宗教势力,前期也已经充分展现出了纯洁性,但其终究是由人所组成的,一旦沾染世俗权力就会变得物质化与欲望化。

小结:奥托特权——为眼前利益透支未来潜力的失败举措

解读历史将会使我们变得睿智,分析历史将会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从奥托身上我们也能学到很多,比如人永远不可好高骛远,要想达到一个目标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前行,不可为了眼前利益而透支未来的潜力。要想办大事就要能够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有核心力量强大,才能汇集出更强大的力量,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德国通史》

2:《全球通史》

3:《世界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