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白癜风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7328009.html2月22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年春季修复技术分享会”成功举行。来自几个修复基地的该中心员工汇聚成都洛带研学培训基地,畅谈交流去年外出学习培训研修古籍文献修复技艺的心得体会,针对中心业务建设提出建议。大厅里充满了暖暖春意。
这个修复中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古籍文献修复中心,成立14年来,已为境内外图书馆、博物院、文化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等境内外多家古籍公藏单位修复善本古籍、名人字画、碑帖拓片、册页、票据、红色文献、西文文献、档案、宣传资料多册/件,为1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整理普查古籍20多万册/件。仅以年为例,全年修复古籍文献册/件,其中古籍善本册/叶、名人字画件/幅、碑帖拓本82册/叶、经折32册/叶、拓片幅、红色文献册/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件、二级文物件、三级文物31件。
该中心的主要创始人、75岁的彭德泉,瘦高的个头,黝黑的脸堂,浓眉亮眼。在接受采访时,眼里却不时地噙着泪水,他对钟情的事业——古籍文献修复,爱得太深。
走出秦巴山
彭德泉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城郊的彭家梁村。“我们家三代教书人、两代图书馆人,代代爱书如命。”彭德泉说,父亲从年开始当老师,直到年去世也没有离开过讲台。他教了三代学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手捧书本,站立讲台上。彭德泉自幼爱书、读书、唱书、教书、管书、修书。父亲留下的书籍、讲义,在他眼中便是最珍贵的遗产。有空就读,倍加珍惜。
年,彭德泉到四川省图书馆参加培训,学习古籍文献分类。他上课专心致志,认真做笔记,很快被当时担任四川省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兼教员的张德芳看中,不久就让他担任了培训班班长。从那时起,彭德泉筑梦图书馆。他进四川省电大,获得图书馆学专业大专文凭。毕业后,在张老师指导下,学图书分类、学参考咨询,参加学术交流。
“张老师对我太好了!感觉这条路越走越有兴趣。”彭德泉说。年,彭德泉年过半百。这天,彭德泉再次去拜望张老师,张德芳叮嘱他:“德泉,你别待在图书馆了,赶快出去抢救古籍,大量古籍因各种原因正在湮灭,那可是圣哲先贤为我们留下的民族文化根脉啊,抢救一本是一本!”
张德芳作为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分类专家,长期目睹古籍保护现状,对古籍文献的修复和抢救充满紧迫感,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彭德泉:“四川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积淀丰腴,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保守估计四川古籍藏书应该在万册以上,仅四川省图书馆就有近百万册。然而,天灾人祸造成的大量古籍文献霉烂、虫蛀、残损,我们图书馆人,可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啊!”
张老师的话,如投石激浪。彭德泉说:“前人历经战乱、兵火、灾荒、流离,那么艰难把这些古籍传下来。我们今逢太平盛世,怎能眼睁睁看着古籍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不修好,怎么对得起先人,又怎么对得起后代?”
彭德泉很快办理了巴中市图书馆的离岗待退手续,走出秦巴山,到成都找到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图书馆人,开始筹划古籍文献保护和修复工作。
时任广汉图书馆馆长秦一对彭德泉说:“彭馆长,要抢救就先来抢救我们广汉的书吧。我们有两万多册古籍,打包堆码在墙角几十年了。我得了胃癌,五分之四的胃都切了,趁我还活着赶紧来!”
彭德泉闻讯赶到广汉,对秦一说:“秦馆长,你太让人感动了,我们一起干,抓紧干!”
要修好一本古籍,除照相、登录、清洗、消毒灭菌杀虫、配纸染纸外,还有托、补、裱、拆、锤、压、捻、齐栏、打眼、钉线、贴写书签等20多道工序。彭德泉明白,抢修古籍,必须先从培养人才入手。
他们与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广汉市图书馆联合举办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时任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赵红川讲授古籍保护概论;四川省图书馆退休的古籍修复专家刘英讲授古籍修复技艺;彭德泉作为副研究馆员,讲古籍分类。学员来自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的图书馆、博物馆、大专院校系统,还有一些是从未接触过古籍修复工作的下岗工人。
在培训班,彭德泉告诉大家,古籍修复人员基本素质,除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和修复经验外,还需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综合起来讲,就是在专业技术、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比较优秀的人,方才适宜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培训班结束后,彭德泉他们抢抓机遇,在广汉图书馆的支持下,从培训班招聘了一批员工,组建起古籍修复基地。
再难也要坚持
创业之初,基础条件太差,各种困难超出了彭德泉的想象。
体会最深的,是广汉修复基地现任负责人潘艳。她当时是广汉百货公司的下岗职工,中心成立之初,她参加培训班,应聘成为广汉修复基地的首批员工。她回忆说,最初在书库阁楼开展修复,场地只有10来平方米,层高仅2米,窗户窄小,光线昏暗,密不透风,四五个人挤在一起,为广汉市图书馆整理堆码在墙角近30年的两百多包、两万余册古籍。记得每打开一包书,里面的飞虫迎面翻飞,死老鼠毛、霉灰、纸渣五味陈杂,呛得人不断干咳,睁不开眼,戴两层口罩也无济于事。清理一阵,就双手发红,痛痒难忍,得赶紧去卫生间水龙头下清洗。年逾花甲的彭德泉,带头爬阁楼去参与开包整理,整整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进行除尘、登记、分类、上架,方才基本完成清理工作。
创业之初,广汉基地条件十分困难,资金紧缺,无力购买更多的修复工具及设备,广汉基地的员工们自己出去检石板、砖块做压书板,有些员工将家具锯了拿来压书,代替压平机,找铁匠打锥子,去木器厂做木锤,将自己家的箩筛拿来筛面粉,调制浆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而员工的待遇,一个月仅元,有时竟然几个月发不出来,但无人叫苦、无人离开,反而还开导彭德泉:“没关系彭主任,我们慢慢会好的。”
年,成都修复基地开办之初,仍然很艰难。彭德泉带头因陋就简,制作简易工具。他先是把家里的切菜板搬来,又把洗衣台大理石锯成几段,还把一架旧床拆掉,改成多规格的压书板。儿子彭克买了一个三开门的衣柜,刚拉到家,见到父亲的举动,立即把衣柜捐出来拆掉改制成修复的小设备。听说附近一家餐馆要停业转向,一些碗、盘、餐盆、坛子之类的东西要扔掉,彭德泉便带着基地员工上门去收捡,盛染料、全色、装浆糊的器具多数都不用买了。
彭德泉介绍,“记得创业之初,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广汉基地没有取暖的设备,员工只能硬抗。”潘艳说:“他们的手冻肿了,破皮流黄水,好几位员工感冒了,嗓子沙哑了,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请假休息。还有一年初冬季节,我们的古籍普查整理组去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普查整理古籍,计划15天完成。由于馆舍条件太差,空间狭窄,馆藏古籍太多太烂,霉虫、湿气、灰尘、寒冷一起袭来,害得好几位员工反复生病、感冒。带队老专家视力不好,身体虚弱,鉴定分类却一丝不苟,晚上还要熬夜复核白天录入的数据。一位女员工因要去参加普查整理,提前强行给儿断奶,却一走就是29天。我中途去看望他们,看到晚饭摆在桌上,却都在吃感冒药,还有人未带棉衣,冻得嘴皮发紫。”
看到员工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彭德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谈起创业初期的那段经历,彭德泉十分感慨,眼泪滚了出来,他说:“我们的员工真的太优秀了,为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不辞艰辛,不计报酬,是他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
彭德泉说:“修复中心一路走来,是与引领、关怀、资助我们的恩人、贵人分不开的。”创业之初,中心发起人之一、时任省政协常委、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冯家辉先生全力以赴,中心登记注册、大项开支、补发工资、交通费用、买车接送文献等等,全靠冯先生。国家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著名古籍文献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李致忠老先生多次亲临中心视察讲学并担任中心顾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亲自担任中心顾问,悉心关怀引领指导中心成长。时任四川省文化厅长郑晓幸亲自过问、关心修复中心的文物修复资质申报并深入中心现场办公纾困解难。省文旅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王毅年在广汉修复基地看到彭德泉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抢救修复大量的碑帖拓片,为他们在成都免费提供多平方米修复场地和专用设施设备建起成都修复基地,并于年支持修复中心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成功举办了“巧手彗心——纸质文献修复成果展”,引起业界和媒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