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是什么造成了贾谊的悲剧浅谈贾谊悲剧的原因 [复制链接]

1#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唐代诗人李商隐《安定城楼》有“贾生年少虚垂泪”,其中“贾生”就是贾谊。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才情经历与屈原类似,受到大臣排挤后遭贬,后来做梁怀王的老师,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愧抑郁而终。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的经历都深表同情,为二人立合传,即《屈原贾生列传》,后世常并称两人“屈贾”。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贾谊的悲剧?今天我们从贾谊生平经历出发,探究贾谊悲剧是如何促成的。

一、贾谊生平

汉高祖七年,贾谊在洛阳出生,年少时负有才名,跟从荀况的学生张苍学习。17岁时,贾谊即能背诵《诗经》、《尚书》等典籍,因为擅长写文章在当地非常有名。河南郡守吴公听说后,很欣赏贾谊,就让贾谊在自己门下辅佐,非常器重他。有了贾谊这个强大的助力,吴公治理河南成绩卓著,社会和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在当时被人们评议为天下第一。

汉文帝登基后,听说吴公治理河南有方,提升了吴公的官职,吴公便趁机向文帝推荐举用贾谊。汉文帝征辟召见贾谊后,任命他作博士,此时贾谊年仅21岁,是所有任职博士的人当中年纪最轻的。在贾谊作博士期间,皇帝每次出题让各官员讨论回答时,贾谊总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一同的官员赞赏他,皇帝也很喜欢他,短短一年之内就升官至太中大夫。

刚刚上任,贾谊就开始为汉文帝出谋划策了。文帝元年便上书《论定制度兴礼乐疏》,提出改革礼仪制度,设计出专属汉代的礼仪制度以替换秦朝礼制,但当时文帝才刚即位不久,考虑到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没有采纳。次年,国家社会出现弃农经商的现象,骄奢淫逸的风气也逐渐增长,贾谊上书《论积贮疏》,认为应该将国家重心放在发展农业上,增加粮食的储备,预防饥荒灾害,这次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贾谊又提出让侯王回到自己的封地。

鉴于贾谊突出的才能,文帝想再次提拔,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当时有不少朝臣嫉妒他,如周勃、灌婴等,向汉文帝谗谤贾谊才学这么出众专门擅长夺权,纷乱朝纲。于是汉文帝开始疏远他,对他的奏疏也逐渐忽视,不再采纳。可以看出文帝对贾谊应是早有防备,皇帝总是充满矛盾,希望朝臣有真才实学能帮助治理国家,但当他们无论文才、将才非常突出时,又会怀疑这些臣子有夺权之心。当皇帝心里略生嫌隙之时,他人的三言两语便能让他将这些臣子定罪了。

汉文帝四年,贾谊遭放逐,需要前往长沙。长沙距当时的京城长安远至数千里,长途跋涉的贾谊到达湘江,感念屈原当初遭遇竟与今日的自己如出一辙,心中伤感油然而生,随即写下《吊屈原赋》哀悼屈原的同时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怨愤不平。当时周勃入狱,贾谊却不计前嫌,上书希望文帝以礼对待臣子。文帝时因刘濞、邓通等人开山铸钱,导致币制非常混乱,贾谊再次上书《铸铜钱疏》提议文帝下令禁止私人铸钱,这对国家、人民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长沙的第三年,有次一只猫头鹰进入贾谊的房间,这在古代是不祥之兆,贾谊本就遭贬谪,且居长沙时常水土不服,经常哀伤自抑,认为自己活不长久,看到猫头鹰后伤感更甚,即作《鵩鸟赋》聊以自慰。三年后,汉文帝想起贾谊,有些思念这个能在朝堂上对答如流的才子,于是让他重新回到京城。当时文帝对鬼神之事有感触,便向贾谊询问,两人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很入迷,感慨三年过去,自己仍比不上贾谊。

贾谊这次回归长安,朝中已今非昔比,灌婴死,周勃蒙冤入狱被赦免后回到自己封地,不再过问参与政事,但文帝对贾谊也不复当年,只让他作梁怀王的老师,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其实也算对贾谊的重视。虽然处在梁国封地,贾谊仍心系朝堂百姓,当时匈奴势头很胜,诸侯造反时有发生,超纲很不稳定,贾谊因此多次上书陈言,有《治安箫》。后淮南王刘长叛乱,畏罪自杀,次年文帝封他的四个儿子作侯王,贾谊上书劝止不得。

汉文帝四十一年,32岁的贾谊跟随梁怀王重新入朝,然而不久小怀王骑马时坠落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老师的责任,非常自责,因此哭泣很久。梁怀王膝下无子,按照规定他的封国要撤销,贾谊认为这样对汉朝局势有害,提议选出怀王的继承人或让刘参掌管梁国,同时扩大梁地和淮阳的封地,使梁国地界相连,文帝采纳。次年贾谊便在忧郁中死去,年仅33岁。

二、贾谊悲剧的原因——奏疏

西汉初期,面对秦王朝的迅速灭亡,统治者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解决当前汉王朝面临的诸多问题,这期间他的上书有《论制度兴礼乐疏》、《论积贮疏》、《忧民》等,还写出传扬甚广的《过秦论》。此时的贾谊才刚刚作博士而已,充分体现出青年时期的他力求革新的激情和胆识。在对秦国灭亡多方面总结后,贾谊主张建立一个更为明确、汉朝专属的等级制度,力求国家长治久安。

但他的提议没有被采纳反而成为贾生遭贬谪疏远的开始,自次以后他心情便常常抑郁低沉,后再次被征召受信任时,表现出过激的倾向,这也是汉文帝后来对贾谊不复从前的原因。实际上贾谊当时提出的许多策略,如改礼制等,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但当时周勃、灌婴极力阻挠,作为思想家代表的贾谊和作为统治阶级代表的汉文帝之间实际上存在分裂,这种分裂甚至会发展成对立。

文帝七年时贾谊从长沙被召回,作梁怀王的老师,这时汉王朝正处于太平盛世,即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朝堂上下一片欣然。但贾谊却从太平景象中看出汉朝政权面临的危机,上书指出当前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梁国与淮阳国连接的政策使梁国在后来的七国之乱中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这项政策仅在梁国实行,没有彻底实施,贾谊与朝廷中央仍处于分离状态,体现了历史上的要求不可能实现,这是造成贾谊悲剧的根本原因。

三、贾谊悲剧的原因——他人

贾谊的政治挫折从遭到老臣妒忌开始,当时朝堂上许多重要官员都是武将出身,不能理解贾谊提出的礼制思想,而且这种政策一旦实行会对他们现有权利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于是他们采取了排除异己的政策。而当时刚刚继位的汉文帝也不敢得罪这些重臣,只能以贬贾谊了事。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指出贾谊遭贬谪的主要原因在汉文帝。清代翟蔼推测过贾谊遭受贬谪是因为文帝赏识的是他的才华,但政治方面与其多有相左。

近代学者冯友兰也说过,当时贾谊对政治的批评建议很多却没有得到实行,后来被迁往长沙作太傅,实际上是不想让他干预中央政治。两位学者都认为贾谊在政治上遭受挫折除了老臣诋毁,最主要的是汉文帝,贾谊所提出的政见多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基础,主张“有为”,但文帝只想继续奉行无为俭约的治国之策。因而贾谊既不被大臣接纳,又与皇帝多有不合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又一原因。

四、贾谊悲剧的原因——性格

世人常常将“屈贾”并称,虽然在文学成就上贾谊不如屈原杰出,但其志洁行廉的品质与屈原非常相似。贾谊因周勃等人的馋毁被贬居长沙,后来周勃被冤入狱,清查无罪得到释放,得知这件事的贾谊作《阶级》上书文帝,提议以“廉耻礼义”对待臣子。虽然周勃可以说是导致贾谊被贬的罪魁祸首,但贾谊却丝毫不计较,而是大局为重,可见其不拘小节的高尚德行。

前文有述贾谊遭到馋毁才导致贬谪,大臣是主要原因,但当中也有贾生自身的性格因素。他的才学远高诸大臣之上,每次有诏令下达,许多大臣无言以对,他都能对答如流,当时政法律令也多出自贾谊之手,而他才二三十岁,老臣们心中必然多有不满。如果当时的贾谊能认识到这一点,与各大臣好好相处,或许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了。谪长沙后所作的《鵩鸟赋》更是对这些大臣极藐视,将他们比作“罢牛”、“蹇驴”等,后来奏疏中这种情绪也越来越严重。

自身的敏感脆弱也是造成贾谊悲剧的原因。谪居长沙的他因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加上受贬谪,心情更加忧郁。长沙位于南方,民间对巫术鬼神多有信奉,贾谊也受到影响,一只象征不详的猫头鹰飞入房间便引发生死感叹,哀痛深切。后来逢梁怀王之死,忧郁更深,不久便哭泣而亡了。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贾谊的情感非常丰富,性格也是复杂的,他冲动偏激而又敏感脆弱,又处于对自己不利的政治环境中,所以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懂得一定的为官之术,贾谊则文学气质太甚,导致他在上书劝谏时带有自身的情绪,忘了真正的政治目的。

不妥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