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厂方法论通过这四个方面挖掘产品本质 [复制链接]

1#
口碑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7/x4i2zos.html

编辑导语:很多产品都有社区。视频网站通过社区留存用户,电商平台则是通过社区“种草”,花样百出地吸引用户付费。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梳理了社区产品的本质,包括如何提升高质量用户、公域和私域社区在内容传播上的差别、社区文化的重要性等。一起来看看吧!

突然发现,淘宝将板块在双十一升级成“双11种草机”,KOL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直播、抽奖等形式向用户推荐商品。体验之后,发现就是社区。

为什么淘宝在双十一这个节点大力做社区呢?以下是我的思考:

早期电商平台才是真正“用完即走”,现在为了抢占用户的时间,都做了留存工具,拼多多通过游戏尝到了甜头。但是回头考虑,真正能让用户付费的一定是已购人群的反馈,所以淘宝早期做了“买家秀”。

买家秀,也就是商品评价,它是基于用户已有商品需求,再看已购人群的反馈。这个反馈互动性相对弱,内容与内容、内容与商品之间流动性差,且缺乏独立内容运营者的持续输出。

而逛逛种草社区打通内容和商品之间的链路,实现了从“从种草到成交转化的最短链路闭环”。因为“种草贴”中可以无缝插入相应的商品链接。当我们点开相应的“种草”贴,商品和优惠链接会直接显示在图文中,消费者可以直接加购。即便是没有插入连接的图文,用户还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模式快速跳转同类商品。而当商品加入购物车或者购买流程结束后,用户还可以通过退出,重新返回到原先的内容流中。

这其实是一个四赢的局面:

对于商家来说:平台的流量和KOL的推荐能增加商品曝光和购买转化;对于KOL来说:通过平台能增加粉丝,构建私域流量,也能得到商品分成和广告费;对于平台来说: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和转化购买力;对于用户来说:能不踩坑的买到心仪的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之前京东的产品经理就是这么沟通的,然而部落并没有做的非常好。为啥呢?

这里需要产品和业务做好配合:

第一阶段:产品和业务做社区运营的整体规划→业务规划和产品规划(P.S.通过OKR输出);第二阶段:产品MVP出来后,运营推广,数据沉淀和复盘(P.S.一定要有种子用户群,MVP要跑出来);第三阶段:按照业务规划和产品规划按期进行。

很多产品都往这个方向去做,但是依然没有做好。为此,我咨询了小红书前产品负责人:(P.S.真的是茅塞顿开。我们在梳理新模块时,除了去看其他产品的产品架构,更重要的是从底层挖本质,找对应的文献和资料看,比如我是做教育的,新模块的梳理一定是找官方红头文件和文献资料看,再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去梳理。)

首先通过一张图来说下社区的本质:

产品的社区就像一个“城市”,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对应着社区管理员和用户。用户在社区活跃是需要时间的,而这个时间需要社区制度的建立和社区文化的沉淀。

社区制度建立对应在产品社区模块上,就是奖惩机制;社区文化沉淀对应在产品社区模块上,就是内容沉淀和互动氛围。

相比于社区制度建立,社区文化沉淀才是社区能否长期存在的核心。从四个方面来梳理下:

一、用户:生产者VS消费者

社区有一个比例法则:“1:9:90”。1%的用户创造高质量的内容和互动氛围强,9%的用户的内容和互动性是浅层次的,90%的用户在消费内容。这个比例并不是绝对的,而关键点是如何提升高质量用户和增大基数。

那么产品经理和运营在做产品和运营的过程中,要从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端视角去思考:

用户初来平台,首先是消费者视角,只关心是否对平台的内容感兴趣。从产品的角度,需要对用户的信息留痕,可以推荐他常看的内容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