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十点读书,作者十点邀约作者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百年风雨百年人,晚逢盛世百家兴。
于今迈入新世纪,老骥奋蹄又一程。
——《新世纪述怀》
古都南京东郊的一户人家中,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指着墙上自己新题的一首诗,对一屋子的亲友和记者笑道:
“别看我百岁的人了,我这匹老马还要追赶时代潮流,快马加鞭,努力向前,为国家的富强,再尽自己的一份力!”
这个银发苍苍声如洪钟的百岁老人,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
也许她的名字并不家喻户晓,但你一定听说过金庸和琼瑶,这两个占据武侠言情半壁江山的大作家看似毫无关系,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姨妈,那便是袁晓园。
大小姐出身的她,选择在最好的年华里,从优渥的家庭里走了出去。
她靠着一腔孤勇和非凡的胆魄,见识过辽阔的山河表里,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在袁晓园的身上,始终流淌着不甘平庸、不愿躺平、不停折腾的血液,也正是带着这样的标签,才能让她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开了挂的自己。
为增闻,此身越重洋
年,袁晓园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翰墨艺术之家。
她年幼时天资聪慧,敏而好学。
然而,在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家庭里,父亲只为两个弟弟请了私塾老师。
袁晓园不甘心这样的安排,就常常躲在书房后面旁听老师讲课。
渐渐地,她的书法比弟弟们写得还漂亮,作的文章更是出类拔萃。
十八岁时,袁晓园对父母说:
“你们关了我十八年,我要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说服父母后,她独自一人跑到了上海。
当时,上海艺术学校正在招生,创办人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大师刘海粟。
为了学到知识,她立刻报名参加考试,最终以文章名列第一的资格破格录取。
可在学校呆了两个月后,一则江苏省政府招聘秘书的启事又吸引了袁晓园的注意。
她认为秘书这个工作更能锻炼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于是不安分的她又动身前往南京,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的秘书。
在此期间,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经常获得顶头上司的称赞。
可在不断深入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袁晓园愈发感到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
深思熟虑后,她果断辞职,决定出国留学。
她找到即将被派往日内瓦任驻外公使的高鲁,随他一起出国。
一路上,海浪翻滚,轮船震荡。
开始的几天,袁晓园总是呕吐眩晕,恶心得厉害。
饶是如此,她也依然每天坚持学习法语。
等到法国后,为了筹集学费,她在大使馆替人抄写文件,闲余时还帮华人写书信,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
就这样,袁晓园不仅学会了法语,也解决了留学期间的生活困难。
丁玲说: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这句话,在袁晓园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小的“叛逆”让她养成了果敢的性格,遇事坚韧不屈的品性磨炼着她的意志。
留学的日子看似艰苦无趣,她却不怨不悔,用心经营自己的大学生活,拼命地汲取知识,增长见闻。
三年之后,她读完了政治经济学,拿到普鲁士大学的文凭,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为志向,投仕做女官
从法国回来后,袁晓园被任命为厦门市营业税务局副局长。
自古以来,税收一向是个肥差,很多人都从中捞了不少油水。
可自从袁晓园上任后,她用雷霆手段肃清了这种不良风气。
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出色地完成工作,袁晓园聘请了银行专业人士做自己的助理,帮她制定管理法则,弥补税务上的漏洞。
这样一来,税收明显增加,工作进展顺利,可却把那些暗中捞油水的人得罪光了。
短短一年,袁晓园被排挤,被诽谤,导致工作也无法开展下去,她只能被迫辞职,带着遗憾离开了厦门。
此时的袁晓园心中万分失意,现实给她上了沉重的一课。
可社会一角的污垢没有污染掉她那颗赤诚之心,休息一段时间后,她再度启程,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再度从法国留学归来,袁晓园被任命为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
当时抗日战事吃紧,祖国急需军用物资,袁晓园便穿梭于各地的华侨间游走募捐。
可募捐回来的物资,常常被印度当地政府无理由扣押。
“为了抗日,什么都不怕,豁出去了!”
一向大胆的袁晓园,从不畏惧当局势力,一次次上门找他们交涉。
一番据理力争、唇枪舌战之后,常把当地的官员搞得哑口无言,只好放行。
因为这事,袁晓园“凶”名在外,当地政府都对她忌惮几分。
可也正是如此,才得以打通了向国内运送军火的通道。
除了外交事务,袁晓园还多次帮助华侨维护权益。
在侨民与当地人发生纠纷时,她时常去调解,调解不成就帮他们写诉状。
她还多次上门做侨民家庭的思想工作,帮他们消除彼此的矛盾,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
《菜根谭》说:
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
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只有热情洋溢和乐于助人的人,才能收获身后的福报,得到长久的福祉。
袁晓园就是这样的人,不论是初入职场遭小人恶意中伤,抑或为革命发出自己的一份热,她始终不改初心,斗志昂扬。
她的热情捐助和乐善好施的高尚人格,也为她赢得了当地华侨的无数拥戴。
为报国,弘扬汉文化
年,袁晓园跟随丈夫叶南回国后,时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目睹了当局的黑暗腐败,百姓的生活困顿后,和丈夫联名给政府写了封公开信。
本是一片丹心的行举,却遭到被开除党籍并下令通缉的厄运。
万念俱灰之下,叶袁夫妇只能移民美国,先在纽约市立大学当中文老师,后来去了联合国秘书处。
在此期间,她一刻不曾忘记过祖国。
当屡屡听到汉字繁琐不好记这些话后,袁晓园便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在了汉字改革上,以期使汉语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
说到文字改革,就不能不提到一件趣事。
有一次,袁晓园去一位老华侨家里做客。
见他墙上挂一根鞭子,问这是做什么用的。
他回答:
“鞭策或恐吓不好好学习汉语的儿孙。
中国文字若不从小学,长大就会是忘本的侨民。
儿孙若连文字都不能掌握,如何成为优秀的炎黄子孙后代呢?”
这番话给袁晓园留下很深的印象。
后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她终于推出了“袁氏拼音方案”。
她把中文字母整合成个拼音,又把这些拼音分为基本公音,基本母音等,大大方便了外国人辨识认读,甚至在多所国内幼儿园成功普及开来。
可以说,“袁氏拼音方案”造福中外,影响深远,给中国汉字的发展史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彼时的袁晓园,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精神富足,可她还有一个未了的遗憾,那就是回国。
年初,当她来到美国驻华使馆退美籍时,参赞对她这一行经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为什么年逾花甲的她要放弃如今优越的生活,远离自己的丈夫和子孙,选择独自回国。
“人人都来向我打听如何拥有美籍,您是第一个来找我退美籍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放弃?”
为了挽留住袁晓园,参赞还破例提出为她保留双国籍的办法,可袁晓园微笑拒绝了。
回国后,袁晓园写下一首诗:
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鬓奋老蹄。
春蚕萦绕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
虽然生命已是夕阳西下,袁晓园却始终不甘落伍,不愿就此躺平,即便生命只剩下一天,也仍要发挥余热,活出自己的风采。
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晚年的袁晓园依旧奔波在祖国的建设道路上,把自身的价值发挥至无穷。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无尽的折腾,而折腾就是生命力的体现。
回首袁晓园先生的一生,她把自己的生命折腾到了极致。
做过秘书,留过学,教过书,也做过官。
被通缉过,被诬陷过,看清了宦海人心,也承得起百般赞誉。
有人觉得她是自讨苦吃,本可以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却偏要在时代的潮流里激荡出属于自己的浪花。
可恰恰是这份“自讨苦吃”,让袁晓园不同于时代里其他任何一个女人。
她无畏而勇敢,赤诚而热枕,她的生命永远在跳动,在折腾。
也正是这样一个不愿“安分守己”的袁晓园,才能在原本荒凉苍白的时代里,留下一抹鲜艳亮丽的背影。
参考文献:
1.《名人传记》刘永加:《敢做敢为的新女性袁晓园》
2.知网:《人瑞袁晓园百年精彩人生路》
3.知网:李浙湘《走近世纪文化老人袁晓园》
4.知网:刘洪芝《含笑一生袁晓园》
作者:抱酒
原标题:《金庸叫她姨妈,琼瑶为她落泪,这个女人的身份终于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