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宫剧中,动不动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 [复制链接]

1#

在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上朝的场景,而上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大臣们统一跪下,动不动就是“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皇帝回一句:“众卿平身。”待大臣们起身,太监就会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接着朝会就步入正题了。

那么我们常常在剧中见到的这种场景,在历史上事实到底如何?这我们就要从,清朝的朝政礼仪说起了。

大朝仪

什么是大朝仪呢?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古代大臣向帝王进行朝贺的典礼。这并非平日里的上朝,一般一年很少有大朝仪。清朝入关后,顺治将一年中的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定为三大最重要的节日。于是每到三大节日,文武百官就要到太和殿,向皇帝进行朝贺。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除了大朝仪之外,皇帝登基的仪式,也是在太和殿举行的。两者虽然都是皇帝接受百官朝贺,但氛围有所不同。新帝的登基仪式固然值得庆祝,但新帝的登基,意味着先帝刚刚去世,所以整个氛围是比较沉重的,不易太过喧闹,也避免出现喜庆的成分。

另外就是,登基典礼结束之后,皇帝马上要换上孝服,继续去为先帝守灵。而大朝仪结束之后,皇帝还要回到乾清宫,去接受由皇后率领的后宫天团的朝贺。朝贺结束,就可以开饭了。

其实清朝早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制定了初步的朝仪。努尔哈赤在时,就定下了元旦的朝仪,皇太极在时,又增加了万寿节的朝仪。清朝入关后,大致沿袭明朝的制度礼仪,在原有的基础上,顺治便增加了冬至节,最终形成三大节的大朝仪。

山呼万岁

可能看到“山呼万岁”,许多朋友会觉得是笔者打错字了,但笔者告诉大家并没有错。至于为什么,还请耐心看下去。

大朝仪场面浩大,所以需要提前许久开始准备。到了当天,文武百官以及外国派来祝贺的使者,都要提前来到午门外集合。待天快要亮的时候,就会有礼部指派的专人带领到指定位置。

比如亲王、贝勒等人,由鸿胪寺卿引领站在丹陛(宫殿的台阶)。接着鸣赞官会引领百官到丹墀场上按顺利站立,外国使臣则由西掖门进入,站在西班末。等所有人到达指定位置站好,钦天监便会报时,主角皇帝就该出场了。

皇帝坐定后,宣告大朝仪正式开始。这时銮仪卫官会唱:“鸣鞭”,鸣赞官唱:“排班”,众人根据“口令”开始朝拜。这一拜结束后,大学士会宣布宣读官即将当众宣读表文,读完表文再行三跪九叩之礼。

大臣们拜完之后,就是外国使臣祝贺的时候了。他们由不同的人带领着行礼,依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别以为这样就完了,百官和使臣都朝贺完,皇帝便要赐座。为了感激皇恩浩荡,他们必须再行一次三跪九叩之礼。

在整个大朝仪的过程中,都会奏乐,众人多次叩拜完毕,奏乐才会停止。接下来由皇帝赐茶,喝完茶鸣鞭三次,奏中和韶乐,整个大朝仪就宣告结束。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这大朝仪都结束了,怎么还没出现众人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场景?其实影视剧中的“高呼万岁”,应该是从明朝大朝仪中的“山呼万岁”借鉴而来的。

其实“山呼万岁”,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记载。《汉书·武帝纪》中记载:

“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贯休,也曾写过《寿春进祝圣七首·山呼万岁》:

“声教无为日,山呼万岁声。隆隆如谷响,合合似雷鸣。翠拔为天柱,根盘倚凤城。恭唯千万岁,岁岁致升平。”

可见真正应该是“山呼万岁”,并不是影视剧中传播,误导大家以为的“三呼万岁”。

在明朝,“山呼万岁”可谓是大朝仪的高潮部分。在文武百官跪拜的时候,鸣赞官会先唱:“山呼”,然后百官拱手高呼:“万岁”。接着鸣赞官再唱:“山呼”,百官再次高呼:“万岁”。第三次鸣赞官唱:“再山呼”,百官齐呼:“万万岁”。

不过,这一礼仪到了清朝便废止了,因此真正历史上的清朝,是不会出现“山呼万岁”场景的。清宫剧中加入“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概也是为了增添皇家气势,彰显皇帝威严罢了。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清史稿》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