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翻译教学与研究ID:fanyiluntan」
本文来源:李现的小迷妹、学术星球
转自:学术有意思、墨香学术
学术圈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却极力主张自己单纯清白的领域。当别的行业嚣张地喊着“这就是社会”而目露凶相时,学术圈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院士、“长江”、“带头人”、“会长”们依旧不厌其烦微笑着、鼓励着、期许着年轻后辈要坐住冷板凳、要甘于清贫寂寞、有实力总会出头。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倒不如总结一下我个人发现的做学问时的20大迷思。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曾真心对待过学问的话,这些迷思就有可能真的是迷思;但如果我们不曾付出真心,也就说不上迷思,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常识罢了。
1.将做学问和做教授等同起来,模仿名教授的写作风格、说话口吻,以名教授的生活样态模拟并规划自己未来人生。这里就有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真的不学无术,喜好广交朋友,与随和的长辈和有心思的同辈称兄道弟、同声相和同气相求。
另一个极端是真的死学术,把做学问的纯粹与求真等同于为人处世上的纯粹和求真,最后搞到自己班级民主测评,相互打分里永远倒数。
可以说,前一种极端是把做教授等同于做学问,后一种极端则是把做学问等同于做教授。
2.将会一门英语之外的外语等同于做学问,这种人常常在课堂发言、会议评论、网友互撕时指出,“xx概念的拉丁文是oo,德语是yy,它的本意是nn,你们的理解都有问题!”
这种观点reasonable,但nonsense.因为反过来可以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熟练汉语,但为什么我们没能成为狄百瑞、包弼德、史景迁?更何况这几位的汉语水平究竟如何,已有朋友指出过。
3.将熟读某一部别人不知的文献等同于做学问,这和语言崇拜类似,往往认为读了某本书、掌握某个语言、看了哪篇文章,自己就可以纵横天下无敌手,好像练了九阴真经的郭靖和杨过。
且不说这种以一知充百知的方式是否可取,在各行各业高度精密化、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真的相信有什么材料是我懂你不懂的?即使不懂,谷歌百度一下获得的结果是不是都比一个学者积年之功研究一个文献的心得体会要多?
4.方法崇拜,总认为世界上有一种神秘的方法,掌握了它自己就“会”做学问了。这个方法可能来自某个名师、某本著名著作或某个流传甚广的重大学界逸闻——奇怪,为什么它不能来自于普普通通的老师、被人忽视的著作或日常琐碎的细节之中呢?
如果熟读维特根斯坦的书就可以学“会”做学问,那么研究生项目停办,每人发一本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岂不更好?而且,为什么不是从《逻辑哲学论》中学“会”做学问呢?我读《论确实性》可不可以呢?
5.名师崇拜,世界上道理就那么几条,但别人说不管用,非得知名教授亲口说出才觉得有道理、应当听从。总认为知名教授手中掌握着打开学术的秘钥,这个东西似乎传男不传女,要么隔辈单传,要么只给入室弟子,反正只限于少数之中的少数才能知晓,因此不仅要读名教授的书、听他们的讲座,还要念他们的研究生,此外还要加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