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鼓在商周时期的多种用途,表现出古代人民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_zx/emwsafw/

引言

鼓是中国比较传统的一个乐器,但是鼓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它的音律好听而被人们认识和发现。战场上、宫廷中,甚至大街小巷都有各色各样的鼓,有的鼓声音浑厚,因为做工和材料的细微差别而分派到不同地方“工作”。

在古代对于鼓的分类特别详细,根据作用、形状、材质分为几十种类型的鼓。其中最常见的材料就是动物皮革和陶土制成的鼓,那么作为打击乐器的它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呢?今天要介绍到的就是中国商周时期的各种鼓。

鼓在商周时期的不同场合都有不一样的含义,从祭祀到宗庙,不同的鼓在生活中起到自己独特的作用

周朝根据制鼓的材料把鼓分为几种,各有各的神通。首先要说的就是震动声音最大的“雷鼓”。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这种鼓非同一般,它是用于祭拜天神的,在平时的祭祀活动中经常会看到雷鼓的身影。在商周这样的王朝,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祭祀就是战争,而这两样都需要鼓的参与。

祭祀与商周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向神灵乞求国泰民安是每一个统治者必做的事情。那么天神远在万里之外,想要让他老人家听到应该怎么办呢?人们就发现了鼓的特殊用途。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句话是出自《荀子·解蔽》,从这句古语中不难看出雷鼓的声音阵势。

敲击雷鼓也有一定讲究,不然一般人也是难以达到声势浩荡的要求。这样的击鼓技巧在宋代时候就基本失传了,人们面对庞大的雷鼓完全敲不出商周时期的风采,也达不到祭祀的目的。在宋朝的很多文献中也有对雷鼓失声的描述,说是之前的人们用雷鼓告诉神灵自己想要什么,神灵听到之后就会降下福报。但是到了宋朝,人们再去敲击雷鼓的时候却没有一点声音。

宋朝人发现这样的事情非常着急,毕竟祭祀在宋朝也是头等大事,于是很多人就开始了对雷鼓的改造工作,比如李照这位乐师首当其冲,把鼓的敲击方法琢磨了个通透。本来只需要一个人敲打的雷鼓在宋朝变成了八个人从八面敲打,人数增多之后雷鼓才慢慢有了声音,但也没有达到之前的效果。后来干脆把雷鼓的制作和材料换了个遍,已经没有商周时期的原貌。

在《宋史》里有这样的记录:

“旧乐,雷鼓两架各八面,止用一人考击,李照别造雷鼓,每面各用一人椎鼓,顺天左旋,三步一止,又令二人摇鞉以应之。”

李照把雷鼓的制作方法连同击打技巧、乐师人数都做了调整,这完全不是商周时期的那种鼓了。

有了祭祀天神的雷鼓,那么地社之鼓也就相应出来了。地神比天神离得更近些,加上神仙有别,所以自然也不能一直用雷鼓。这就是灵鼓的出现原因,这样的鼓声稍逊于雷鼓,但也是不同凡响的。灵鼓需要从鼓的六个面同时击打,一下子就要出现六位乐师。这样的阵势确实也能够攀上雷鼓了。

灵鼓因为是祭祀地社用的鼓,所以在地面上敲打时很容易就会震得地面一晃。这也是祭祀想要的效果,同时灵鼓的传播性很强,不同于祭祀天神的雷鼓,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更加常见。

所以有的君王会把灵鼓作为警示众人的一项标志,每次击打灵鼓都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或者有重大警告。这样一来也增加了灵鼓的用途,不至于常常搁置。

商周时期战争频发,用于鼓舞士气和指挥军队的鼓更是非常重要,鼖的出现带来了很多捷报

在军队行军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而队伍过长或者在比较嘈杂、地势险峻的地带不方便下达命令,此时就需要用军队专门配备的鼖鼓来传达。这也是鼓在商周时期广泛运用的一大原因,军队在夜晚警戒时遇到什么突发情况也可以及时作出反应,避免了很多夜袭。

在《抱朴子·逸民》里提到:

“屈龙渊为锥钻之用,抑灵鼖为鼗鼙之音。”

这时候的描述还把灵鼓和鼖统一在一起说,也刚好应证了前文的灵鼓警示作用。在现代汉语中对鼖的解释是古代军事中常用的一种大鼓,用来鼓舞士气或者警示夜间的战士们时刻保持警惕。

鼙也是军队中经常能看到的一种鼓,它相比于军队里的大鼓会更显小巧。小鼓能为军队带来什么呢?其实这自然有它的特别之处。这样的鼓在古代也被称为骑鼓,是专门用来送战略情报或者传递紧急信息的。很多军队在前线战斗的时候可能很久都不会回来,而居住在京城的皇帝或者家人十分忧虑的时候,就需要用上骑鼓。

骑鼓主要是提前通报战争的情况,而且一般都是捷报,所以人们期盼着听到骑鼓的声音。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

“鱼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战争的消息从远处传来,在京城的人们听着的《霓裳羽衣曲》也被鼓声覆盖。

与军队有着密切联系的就是役事,那些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的劳动常常让人丧失斗志,于是古代劳动人民想到可以用鼓声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有乐感鼓声也能使人稍微放松。在现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观测出鼓对劳动的作用。

比如现在的赛龙舟游戏,每到端午佳节全国各地都会举办赛龙舟这样的比赛。每一条龙舟的前面都会安排一位掌握划船节奏的鼓手,人们根据前面鼓手的指示,通过辨别声音节奏赢得比赛。同时鼓声也把所有参加比赛的人联系在一起,共同为一个目标奋进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去参加劳役的人一般都是受到惩罚或者家境贫寒的穷人,他们本身就对劳役活动容易产生抗拒心理,通过较为振奋人心的鼓声给人们传输力量,这也是古代帝王的心思之一。在很多历史古籍中也说出了鼓对劳役活动的帮助,人们听到鼓声之后容易提高工作效率,在心理上接受劳役活动。既然已经改变不了服从劳役的事实,还不如用鼓助兴,让劳动不枯燥乏味。

“千锹万锸听鼛鼓,三丈河身八尺土。”

作为乐器,鼓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定的地位,成为比较重要的乐器之一,常常出现在宫廷或者乡野

现代的鼓已经基本没有了祭祀或者战争的需要,只有在少部分地区可能还会用鼓作祭祀。其实古时候鼓的使用中也有乐器这样的选项,毕竟它的打击声也能够奏成一曲乐章。

前文说到的用来报捷报的鼙其实在乐队中也能帮上忙,它主要负责应和乐队中大鼓,甚至还可以起到节制大鼓鼓声的作用。虽然是作为一个陪衬的乐器,但是在古代它的地位也非常显著,在古代乐器的书中常常会有关于鼙的记载,说它是一种小鼓,在乐队中起到的作用明显,堂上大鼓敲打出响亮的声音,而它在其后响应,别有一番韵味。

除了鼙的陪衬,其实作为乐器还有一个鼓比较出名,那就是朄,在乐队中起到陪衬作用的鼙主要是在大鼓敲击之后的余音里做补充,而朄就完全不同,它是在鼓声敲响之前预告。而且用途也比较多,出现的场合丰富,其中比较容易见到的地点就是在祭祀中。祭祀之前人们会敲击朄以示祭祀仪式正式开始,然后才会敲打雷鼓或者其他大鼓。

这时候应该有人会问,在平时的电视剧中人们经常看到朝堂前或者天子的寝宫外会有一个鼓,常常是被认为申冤鼓,那这样的鼓真是是为了有案情的时候使用吗?其实这种鼓也有自己的名字,叫路鼓,并不是用于申冤的。而出现在处理政事的殿前、在皇宫前院的鼓才是申冤鼓。路鼓是起源于周代的一种鼓,被后世沿袭多年。

这样的鼓一般都是由太仆总掌敲击,是为了王朝祭享宗庙时使用,有时候皇帝驾崩全京城传出来的鼓声也是由它发出来的。这代表了皇室的最高地位,同时发出的震耳欲聋,也预示着消息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总而言之,从商周时期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能够发出雄浑声音的乐器有很多用途,于是对鼓慢慢分类和研究,便利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古代乐器种类,为后世留下丰富的艺术养料。

参考文献:

《宋史》

《尚书·商书》

《帝王世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