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谢瑞怡1,戴新娟2*,支梦伟1
单位信息:
1.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2.南医院
期刊信息:护理研究年3月第34卷第6期(总第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j.issn.-..06.
关键词:品管圈;针刺伤;发生率;报告;综合能力;Meta分析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品管圈活动在护理人员针刺伤中的干预效果。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ofScience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利用品管圈活动对护理人员针刺伤进行干预的研究,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年5月30日。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3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
lMeta分析结果显示:
品管圈可以降低急诊科[RR=0.46,95%CI(0.30,0.69),P=0.]、手术室[RR=0.23,95%CI(0.11,0.48),P0.]、外科[RR=0.31,95%CI(0.19,0.48),P0.0]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可以降低针刺伤未按流程处理和报告的发生率[RR=0.26,95%CI(0.14,0.49),P0.]。
l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品管圈在提高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方面有优势。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地降低针刺伤发生率,促进护理质量改进,提升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和对应能力。
品管圈
全称品质管理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年创立的一种运用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团队精神的改进程序[3],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活动程序,运用科学的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的活动[4]。
该研究中的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澳大利亚Joanna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oannaBriggsInstitute,JBI)质量评价标准[5]
内容包括:
①研究目的、立题依据是否明确;②样本入选、分组、纳排标准是否清晰;③是否对研究对象和结果测评者实施盲法;④基线是否具有可比性;⑤是否描述样本流失情况?样本流失是否纳入分析;⑥是否采用相同方法对各组研究对象进行测评;⑦是否描述评估不良反应的方法;⑧结局指标设立是否恰当?测评方法是否可信;⑨资料分析方法是否可信。
每条标准均以“是”“否”或“不清楚”来评价。
完全满足上述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小,质量等级为“A”;
部分满足标准,发生偏倚的可能性为中度,等级为“B”;
完全不满足标准,等级为“C”并予以排除。
该研究中文献的检索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初检获得文献篇,查重后得到篇,经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研究类型、干预措施、研究对象等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获得文献70
篇,进一步阅读全文复筛,排除主题不符、数据不全、未获取全文等的文献47篇,最终纳入文献23篇[6?28]。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研究价值和阅读收获
推行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针刺伤发生率,促进护理质量改进,提升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虽然该研究中纳入标准的外文文献较少,可能影响结果的科学性。但是提供科很多值得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