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马明越,讲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委员会青年委员。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取得中医医史文献博士学位,后师从王琦国医大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供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主要从事《中医文献学》《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国医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近现代中医流派研究。同时业余从事临床诊疗工作,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方法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项,主持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子项目2项,校级课题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SCI1篇,参编著作2部。
你问我答
1
Q
对于中医学子们来说,阅读原版的古代文献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请问您认为阅读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已经习惯阅读现代文献的同学要怎么适应古代文献的阅读模式呢?
A
首先我们要对古代文献下一个定义:古代文献是相对现代文献而言的。学术界一般将辛亥革命(年)以前的文献称为古代文献,也简称古籍,而把这以后的文献称为现代文献。
与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大量接触古代文献。而提起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的差异,我认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都是文献,那它们就应该都是记录知识的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文体上的不同:古代文献一般是文言文,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现代文献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其内容除了少数刻意仿写的文言文外,大部分都是白话文。
还有就是书的版式以及知识载体的形式有所差别。古代文献的载体很多,像甲骨、金石、缣帛等,当然最多的还是纸。纸质书的版式又分为卷轴、经折装、龙鳞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大家现在一般能接触到的古籍原品或是影印本多是线装形式,其排版是竖版繁体。在这些古籍原品中,除了少数古籍具有古人阅读时所需要的句读外,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至于如何适应阅读古代文献的模式问题,只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多看、多读。读多了,习惯了也就自然适应了。就像大家阅读外文文献,刚开始也很慢,读多了,慢慢适应了,也就快了。
2
Q
阅读现代文献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知网、万方等平台。但在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平台来搜寻古代文献(影印本之类)或者相应的阅读指南,对此您有什么推荐的平台吗?
A
搞学术研究,少不了的是用户对于所需信息的检索和获取。早在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已经开始编辑图书索引,以便于他人查考。现今学界较为公认的最早索引书籍是明代张士佩的《洪武正韵玉键》,其后还相继出现了《史姓韵编》等索引著作。由叶圣陶先生编辑的《十三经索引》至今还被屡次重印。
我们学校文献教研室也有着编写经典医籍索引的优良传统。著名中医学家、医学文献学家任应秋先生曾经编著有《内经章句索引》。其后中医文献教研室老主任,当代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严季澜先生,探赜索隐,含英咀华,在老师任应秋先生残稿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巨著——《十部医经类编》。该书为我们查找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中的词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古籍工作者和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师的合作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古籍检索系统软件或检索平台相继面世,为我们进行古籍词句检索提供了方便。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如《四库全书检索系统》、《二十五史研习系统》、《全唐诗分析系统》、《全宋诗分析系统》等,以及能够提供阅读古籍影像全文的有《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国学大师》、《国学宝典》、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开发的《汉籍影像数据库》等数据库。此外由中华书局开发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可以实现在线全文查找,且多数结果均为适应现代读者的校勘精良,已转化为标准字体和现代标点的古籍页面,颇适合初学者使用。
关于中医专业的古籍影像数据库,较为全面的有《中华医海数据库》,还有国家图书馆开发的《中华医药典籍资源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发的《国医典藏数据库》虽然收载书籍暂时不多,由于暂时免费,也可供同学们参考(可登陆同名APP)。很多同学可能更需要全文检索的中医古籍数据库,现在较为通行的仍然是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光盘版《中华医典》。其最新版本共收集中国历代中医药古籍部,几乎涵盖了中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但是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该数据库完成时间较为仓促,错谬之处较多。因此只能用于大家做科研时的检索工具。如果在论文中具体引用相关内容,必须核查原文。
3
Q
作为一个古代文献方面的小白,我们希望能够提升自己捕捉古代文献中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不同的排版方式和注释方式,以及今古人之间思维模式的差距,我们往往很难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对此我们应该进行哪些训练呢?
A
相关训练应该是多方面的。就文言文阅读方面有古汉语语法、常用实词及虚词用法、句读标点等训练;传统文献学方面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方面的训练;传统小学主要有对文字、训诂、音韵相关学问的学习。
其次,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也十分必要。
最后,在阅读古代文献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参考工具书,如各种字典、辞典、图谱、表谱等。因此了解各种参考工具的特点,并熟练查询所需信息也是阅读古籍的一项基本素质。
一次性介绍了这么多内容,同学们可能会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学习。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首先应该认真学习文史类通识课程。我们学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就已经为同学们设置了很多相关课程,如大家现在正在学习的《医古文》课程,以及后面还要学习的《中医文献学》、《中医药文献检索》等专业课。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医学史》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同学们可以学习到与阅读古代文献相关的文化历史基础知识。
在这里我说一下《医古文》课程,该课程是培养我们同学阅读古代医籍能力最重要的一门课,大家千万不要等闲视之。过去在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医古文》是要开设两个学期(一学年)的。其中上半年开设普通古文,下半年开设医用古文课程。现在考虑到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已经较多地接触到了经典的文言文,因此仅用半学期的时间重点讲授医用古文。学习这门课一定要先复习好中学所学习的文言文,“温故而知新”。在此基础上,反复阅读课文,充分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熟悉常见的通假字,能够进行简单句读,深入体会古人的行文形式,同时认真学习书中的“古汉语常识”部分。熟练掌握常用参考工具书的特点和查询方法,了解古汉语的基本语法以及文字、音韵、训诂的初步知识。我还鼓励同学们选修《大学语文》课程,进一步学习一些文言文课程。
其次,在学好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且对传统文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自学一些专门的学科知识。我推荐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该书一共四册,对古汉语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此外,还要学习上面提到的文献学知识,传统小学知识。我这里更加推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b站,这里面有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程,请同学们参考。
最后,还是要多读。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阅读,才能更好地熟悉古人的行文方式,更好更快地实现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一般建议同学们可以从《聊斋志异》等比较浅显的文言小说入手,以后可以着重研习《古文观止》《史记》等。还可以将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作为研习对象,因为该书是竖版繁体排版,且多在文中夹注,认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几本必将大幅度提高同学们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4
Q
如果有已经熟悉古代文献阅读的同学希望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和研究,他们需要从什么方向入手呢?在前期又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A
医史文献研究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向:古代医籍整理研究,中国医学史相关研究,古医籍中文字、音韵、训诂知识研究和中国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流派相关研究。鉴于同学们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古代医家及医著学术思想的研究。
这类研究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一是要系统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所以一般建议同学们至少要学完中医“四大经典”后,再考虑申报这个类型的课题,或者直接从事相关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
文案
竞赛部董玥
排版
学创部王琳
审核
孟妍老师陈乙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