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参考中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广州开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大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年第20期《信息参考》

今日推送内容:文教科技

中国成年全球最大电影市场

俄罗斯卫星网10月19日报道,据灯塔专业票房数据统计,截至15日0时,中国年累计票房已达到.5亿元(约合19.3亿美元),正式超过北美(19.2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中美两国票房比年同期大幅下跌,但中国7月重开影院后票房迅速复苏,如今已诞生《八佰》(30.9亿)、《我和我的家乡》(22.8亿)等多部卖座片,国产片票房占比达到85%。而北美电影市场和好莱坞片方仍然因疫情受限,被寄予厚望的《信条》全球票房仅为3.2亿美元,不如上述两部中国影片,其中国票房止步于4.5亿元。此外,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市场也因疫情大打折扣。印度的电影院在关闭7个月后迎来部分复工,但只能播放为数不多的老电影。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有以宝莱坞为代表的电影产业和数亿电影观众,但是新冠疫情迫使印度在3月就关闭了全国一万多家影院。如今一些低风险地区得以逐渐重开影院,且必须满足消*、戴口罩、测体温和隔座等防疫措施。即便如此,印度很多邦对影院开门仍持谨慎态度,宝莱坞所在的孟买就暂缓影院开业,糟糕的基础卫生设施和落后的检测方式,让影院这种人群格外密集场所更具风险。

中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广州开馆

法国欧洲时报网10月21日报道,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筹建的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20日揭牌,该馆收藏了件实物藏品,以及数万件文献资料。该馆题馆名为“抗疫文献馆”。该馆共采集到包括历代抗击疫病的中医药古籍、岭南地区中医药文献等纸本外文图书种、纸本中文图书种、纸本古籍种、数字化文献种、学位论文种、报道文献22条、学术论文种、视频个、实物藏品件。馆内藏品还包括:国家中医医疗队(广东队)队员签名的防护服,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签名的旗帜,还有广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在援鄂期间写就的大量中医处方手稿、中医护理方案、护理记录等。南粤之地由于地理气候原因,传染病多发,南粤历史相当一部分就是南粤人民同各种疫病斗争的历史。地处南粤、新中国最早创办的中医药大学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将全球抗疫的资料、史料加以保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任务准备阶段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10月19日报道,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19日在武汉召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会上表示,商业化运作也可以为空间站运营提供有益的补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紧紧围绕加强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投资融资、成果推广等环节寻找切入点,为推动形成载人航天商业化融合发展格局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按照积极开放、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空间站物资补给、应用载荷研制、微小卫星释放、在轨维护、太空游客商业旅行等领域加强布局规划,逐步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参与方式,发挥好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既提升应用水平、增强科学产出,又在商业化发展、国际合作以及科普教育等诸多综合性领域有所突破,为带动产业技术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打牢基础,真正把空间站打造成一个形式灵活、精彩纷呈的太空实验大舞台。中国正力争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按计划,未来两年中国将进行11次发射任务,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以及四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已结束,共有18名预备航天员(含一名女性)最终入选,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称,通过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中国航天员队伍体系不断完善,为中国航天员队伍长远建设与空间站工程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首个卫星物联网完成第一阶段建设

中国评论新闻网10月19日报道,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19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我国正在建设的首个卫星物联网——“行云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将于年前后建设完成由百余颗卫星组成的“物联网星座”。目前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行云工程两颗试验卫星目前已在轨验证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这两颗卫星首次实现了我国低轨卫星星间激光通信,打通了物联网卫星之间空间信息传输的瓶颈制约。行云工程的行业试点示范应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在高原、海洋、森林等无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进行了科考数据采集、地质监测、林业监测等示范应用。按照规划,行云工程建设分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计划于年完成第二阶段建设,届时将实现小规模卫星组网业务运营,初步实现卫星物联网服务。

中国科学家量子精密测量研究获新进展

香港商报网10月20日报道,高质量的光子源是量子技术的关键器件,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合作,在同时具备高纯度、高效率的单光子源器件上观察到强度压缩,为实现基于单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测量奠定了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当代量子应用研究主要分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单光子源不仅可以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研究,也是实现量子精密测量的重要资源。中科大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高品质的单光子源,首创了脉冲共振荧光方法,利用微腔耦合提高单光子提取效率,通过双色激发和极化腔方案解决了单光子由于极化损耗而至少损失50%的科学难题。近期,他们发展了高品质的单光子源,通过对共振荧光的直接测量,证明了0.59分贝的强度压缩,在第一物镜处的压缩量达到3.29分贝。这是自年实现量子点单光子源后,国际学界通过20年的努力,首次在该体系直接观测到强度压缩。通过这项研究获得了一个高品质的单光子源,它的强度被压缩,可以作为一个更加精密的度量工具。这一突破,为基于单光子源的无条件超越经典极限的精密测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信息参考》是宝安图书馆编辑的二次文献,年创刊,半月一刊,收集*治、经济、文教科技、社情民生、廉*等内容。

(点击图片看目录大图)

欲知更多《信息参考》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