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这是你与「大学生科研竞赛」的第次相遇。
同学们好!想必大家平时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一些学术资料来对自身观点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这就涉及文献的引用问题。本期,小竞就来和大家聊一聊文献引用都有哪些忌讳,并提出一些实用性建议!
忌讳
1
文献堆砌——为了引用文献而引用
1.只在意对文献广度的开拓,而忽略了对文献研究深度的挖掘。只在乎“量”而缺乏“质”的研究很难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和推论结果。
2.无效引用,即引用一些没有实际研究参考过的、与自身研究课题不相关的文献。
3.过度引用,即大量引用相同类型观点的文献。过度引用文献使原本可以精简的论证过程变得复杂,论据和语言表述太过拖沓,从而导致整篇论文的结构松散,逻辑分叉。
2张冠李戴——未准确发掘文献源头
1.从二次文献的引注中直接摘录而未进行准确查对。虽然大多数二次文献的引用信息和格式都无较大问题,但仍然有部分二次文献对原著文献信息的标注存在着偏差。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不对其进行准确查对,就很可能将错误延续下去,治学严谨性也就无从谈起。
2.文献作者不够准确、具体。虽然标错文献作者姓名的情况较少,但在遇到多作者的原著文献时,我们有可能就不再详细划分,而是将多个作者姓名进行排列式标注,未准确探究出文献观点的具体或主要提出者。
3.对外文文献的标注较为模糊。由于在本科生阶段,非外文专业内的外文文献的引用率相对较低,因此部分学生在引用外文文献时,侥幸地认为无人会认真查对,就逐渐放松文献的引用要求,私自降低文献的格式标准。
3引而不注——省略文献信息
1.转而不注。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非直接引用的文献就无需标注,因此仅将原作者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或对原观点加以咀嚼并进行延展,而没有对原著论文出处进行明确标注。
2.换汤不换药。即研究者通过其他形式转述文献观点而不加以标注,例如通过图表形式转述原著论文中文字形式的观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无非是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3.对于相似文献未标注完全。引用具有类似观点的文献时,仅标注其中一篇或几篇的出处而忽略其他相关文献。
4.引用自己文献中的观点而未标注。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来说,这种不严谨的态度同样可能会造成“自己抄袭自己”的现象。
4出处不明——未标清文献信息
主要体现在未充分陈述文献事实、数字,及其源自书籍、期刊、网络、视频等途径所体现的想法观点和学术理论。这种未标清文献信息的现象不仅是研究者治学态度不严谨的表现,更是对学术成果和原著作者的不尊重。
5模糊引用——未充分研究文献
仅从二次文献的注释中进行摘录,而未亲自阅读过原著论文,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对原观点的转述产生一定偏差,从而易造成以讹传讹的后果。
6相互引用或不当自引——盲目提高论文引用率
出于学术功利性的目的,部分同学为提高论文的引用率而缺乏谨慎考量地大量引用彼此论文。由于对专业性强的经典文献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一种低级别的圈内消化模式。在这种圈内消化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模式仍旧收到很大限度上的框定,很难从原有水平中跳脱出来。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所接触和撰写的论文的质量也较低,不利于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可持续性科研能力。
7有意漏引——私自减少研究工作量
许多同学为突出自身研究的价值,只引用和分析一些对自己撰写论文有利的文献观点,对另一些持有同等重要性但观点相悖的文献避而不查。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会大大削弱自身文章观点的说服力和适用度。
8格式不当——文献信息格式不符合严格的学术标准
1.文献类型错误。许多同学会搞混不同类型文献的编号,例如用表示“专著”类文献的“M”误代表“论文集”类文献的“C”,用表示“期刊文章”类文献的“J”误代表示“学位论文”的“D”。
2.作者姓名错误。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外文引用的标注中,这与研究者的传统思维习惯和文化差异有关。例如中文文献作者姓名格式为:姓在前名在后,多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而外文文献作者姓名格式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多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
3.在引用外文文献时,没有用斜体字标注文献源自的书名和报刊名。
建议
1准确书写文献格式
1.下载文献管理软件(例如endnote和noteexpress)。
我们可以通过文献管理软件直接将文献导入论文中,也可以自定义文献格式,自动生成文献编号。大致流程包括“文献导入”、“文献引用”和“格式设置”三部分。凭借实用的文献管理软件,我们就可以根据目标期刊的引文格式自动生成引文,满足多种期刊的要求。除此之外,文献管理软件系统化的操作方式也适用于任意数量的文献引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通过word添加引用标注。
首先,创建参考文献的编号格式,可选择合适的编号格式,也可自定义新格式。
其次,选择交叉引用,将其插入到论文对应位置。
最后,选择自动更新域,使对应的文献编号随参考列表的变化而自动调整。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我们对参考文献进行增减调整时,其编号会进行自动更新,就不再需要手动操作了。然而,由于这种方式需要自己完成参考文献的书写,操作方法相对复杂,因此仅适用于对少量参考文献的引用标注。
3.通过网络搜索规范的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
针对不同文献类型要严格区分不同格式。我们可以在区分各类文献格式时附带记录一到两个标准文献的格式范例,这样在后期查阅的过程中更容易唤起相关记忆。
2必须查对一手材料
“一手材料”在本文指的是最早证明出所引用理论的原著论文。我们在查阅研究时,必然会阅读到二次文献(二手材料)中对前人原著论文(一手材料)中核心观点大量且彻底的分析和总结,但此时万万不可偷懒,不能止步于对二手材料的研究和引用,而必须要找到一手材料,并查对该理论的科学性。
3任何引用借鉴的观点或话语都应准确标明出处
1.对多种形式的原著文献观点抱有足够敏感度。我们不仅应保持对原著论文文字形式观点引用的敏感态度,还要重视对一些其他形式观点的引用,例如定量分析的调查数据、多种形式的图表。
2.对现实性客观内容的引用也需标注。由于许多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影响和发展规划等内容之间都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因此部分研究者就直接摘录或转述了原著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而未进行标注。这种偷懒的做法很可能会使自身论文由于“抄袭”而无法通过严格审阅。
3.对二手材料中一手材料的标注也应准确清晰。
4分清“注释”、“直接引用”和“参考文献”
1.注释。
“注释”所针对的是论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僻概念,作为正文的补充性内容,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思路更加清晰。我们一般用脚注或尾注的形式来标明注释。
2.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是对原著论文中原观点或原话的引用,因此在摘录时必须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复制,同时也要使用双引号。对于原观点或原话的出处(作者、出版年以及页码等等),我们必须进行准确且详细的标明,以对原著作者表示最基本的尊重。关于对直接引用内容的标注,我们大多采取括号夹注的形式,一般不用脚注或尾注。
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针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借鉴的、得到启发的文献,范围较广。同学们可以在论文中进行观点的同义转述或概述,也可以基于原著观点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拓展。关于参考文献的标注,我们一般采取尾注的形式。
5厘清引用外文文献的标准格式
1.空格的正确使用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在逗号后、冒号后、单词间、名与姓之间使用空格。
2.作者姓名的正确书写格式。
首先,作者的名最好缩写,缩写后还应加上缩写符(句点)。
其次,作者姓氏的首字母应大写(同样需要大写的还包括文章名的首字母、期刊名中个单词的首字母等等)。
3.保持格式的统一。
首先,同学们应注意保持书写形式的统一。在对外文文献进行标注时,同学们要么全部采取外文的书写形式,要么全部采取中文翻译的书写形式,不可在同一条引注中交杂使用中文外文的书写形式,例如不可用英文书写作者姓名而用中文书写文献名称。
除此之外,同学们也应注意保持细节(例如期刊号、页码)格式的统一,切勿产生错乱或遗漏的现象。
以上就是本期的干货啦!关于文献引用的“那些事儿”还有许多都非常值得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我们下期再见啦!
文末说正事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