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会这招,就别想干新媒体月入3W纯干货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可以治好么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我会给面试的人三个小时在网上寻找有关我的信息。”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谨慎的暴露个人信息。但在网上写东西有七八年了,难免有一些支离破碎的互联网痕迹。如果他能挖掘到我并不想暴露的信息,那说明这个人还挺厉害的。”

这是以犀利起底文走红、高产10w+的自媒体账号“小声比比”创始人梓泉在接受采访时的原话。事实上,包括网易在内的许多大厂,在新媒体岗位的笔试题中都有关于搜索能力的考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找到其他人挖掘不到的素材,文章才会有独家感。单靠“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寻常材料作支撑,就算文笔再好,写出来的东西也会空洞和同质化。

但光是会找资料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我们会全方位介绍这个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也许会颠覆你对“搜商”的认知。但请相信,这篇文章十分有用,并不是一篇卖课软文,请读完它。

01

搜到的资料都能用吗?

带脑子看资料

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在xx网站上,我花1元钱可以买到十卷纸,简直太便宜了!”

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广告可信度实在不高。在普通商店里,1元钱别说10卷纸,一卷可能都买不下来。结果就是被骗。

对于新媒体人来说,这种可能太小儿科。但同样性质的内容放到工作上就不一定了。

在微博官方辟谣栏目

捉谣记的7月榜单上,有一则“落马官员8年共杀头猪”的谣言。

平均一年杀头猪,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这位领导杀起猪来可以说是比屠夫还敬业。但真有一些新媒体账号在转这个假新闻,还配上踩贪官的言辞,忽悠了不少网民,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同样可笑的还有去年夏天的“杭州全城杀狗事件”。但凡带点脑子想想,武警官兵也不可能拿着枪进城去杀狗吧?一条瞎编的个人微博,引来明星转、大V转,这事就好像成真的了,一些新媒体号也跟着写。

在经过思考和判断前,盲目去跟未经验证却吸引眼球的假新闻,打脸招骂不说,一不小心还有被封号的危险。

从来源辨真伪

除了这种漏洞百出的谣言,有些看似“伪官方”推送的内容也会让人踩雷。

某些账号顶着“xx新闻”“xx财经”的名头,皮下却是个人主体,发表的言论不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只是打着擦边球在做一些“伪言论”。

如果把这些来源难考证的信息作为素材,实在是误人误己。

一些账号更是打着“非虚构写作”的名义,惯用“我有一个朋友”开头,以添油加醋的奇葩故事煽动读者情绪,甚至是吃人血馒头。

这种写法看似能收获大把流量,实际上已经“送走”了很多曾经的新榜强账号。

“开局一张图,后面全靠编”,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多且杂,标题*玩家纯粹是在用视觉冲击夺取用户眼球、骗取流量,所以很难保证信息真实。

而一些娱乐号、情感号创作的内容,会带有主观情绪,在经历多次演绎后的事实也不能被当做参考依据。

但如果是“财新网”、“新闻实验室”一类的专业账号,就另当别论了。

媒体的素养和调性是搜索资料时的判断依据。较为权威的官方媒体账号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传播的内容来源可靠,事件有迹可循,在引用时相对保险。

多渠道交叉验证

网上的文章一般为二手资料,真实性需要验证。要想避免使用假素材,交叉搜索验证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想要引用某篇文章中的案例或观点时,如果文章下方有来源标注,要多进行一步来源考察,判断该案例或观点是否真实可靠,有没有断章取义。

也可以多渠道搜索关键词,找到其他引用方式进行参考。

对于一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图片,可用使用搜索引擎的“以图搜图”功能,上传找到的图片,搜到其来源和其他引用方式,确保没有被随意修改。

规避搜索风险

找到合适的素材不代表就可以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