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崔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转载请在留言开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崔丹,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吉林外国语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英语与翻译方向),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论研究、英美儿童文学与中外儿童文学比较研究、英汉翻译和高等教育领域等相关研究。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SCI论文1篇,CSSCI论文6篇,CPCI-SSH国际检索论文10篇,中文核心论文9篇。参与国家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5项。?
?上一次围绕学术期刊选稿的“四新”原则及个人写作感悟,作了一些分享,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工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下图非常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从论文投稿到评审、修改,再到编辑、校对、照排,最后核红刊印出厂的这样一整个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工作流程。
从登记、分稿到最后的印厂出刊,一头一尾标志着成果的产出过程,实际上这个中间的流程非常多,比如说登记、分稿环节。
▍投稿的三种方式
(1)信件,最传统的方式,我们自己邮寄投递,往往是石沉大海,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有信件自身的风险,这会耽误很多时间。
(2)Email(电子邮件)传送我们的文章,但是有时候电子邮件也有可能会被期刊编辑拖到垃圾箱里,所以大家如果要用信箱投稿的话,一定注意要设置好信箱阅读回执,一旦编辑部那边阅读了我们的文章,我们这边就会有提示信息出现,就能知道他们阅读我们文章的时间节点。但也仅此而已,至于编辑何时读取,并不在可控范围内。
(3)网上刊登投递,这是现在最常用的、最普遍的一个方式,几乎90%的刊物都进行网上投递这种途径。为了保证刊物投稿的公开性、公正性,因此在网上刊登投递就好多了,投完稿件之后,基本上我们的稿件会有一个序号,序号就是稿件号,我们可以随时登录这个所投学术期刊的网站,打上自己的namepass,这样就可以看到稿件的进展过程,现在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这种方式。
▍投稿的技术性处理
关于投稿信
以前有信箱投稿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投稿信的书写,现在没有信箱了,是在网络上面投稿,后面会有一个备注环节,就是要按照流程一步步放上自己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到最后整篇文章投上去之后,下面还有一个说明,是否需要进行备注,这个地方就可以像原先的传统方式写投稿信了。
投稿信是对我们自己文章的总结,同时也希望把文章的亮点、背景介绍给所投期刊的编辑。在写投稿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介绍一下我们这篇文章选题的背景和立意,说白了就是简明扼要地表述下这篇文章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什么要写的问题,为什么它重要。
第二个方面,说明一下我们是长期致力于这个领域研究当中的,目前已经进入到哪些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得到了哪些研究性的成果,说明我们的研究是有前期基础的。
第三个方面,如果我们申请了比如说国家的社科类的项目、人文教育部的项目以及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把它放在其中,这样的话让编辑能够对我们的学术研究背景和学术水平有一定的认可。
关于标题
标题就是标明投稿的分栏目就可以了,国内的话到cnki去查,国外的话像国际上的webofscience当中,可以参考相关的栏目。我们在投稿的时候要明确自己投稿的栏目,因为不同栏目有不同的责编,如果我们的稿件是属于a栏目,但我们投到b栏目当中,那么很少会有结果,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可能也不会有太多互动和沟通,很大程度上b栏目的责编是不会把a栏目的文章再投给a栏目的责编的。因为他们各自的文章都非常多,而且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如果不确定我们的文章是投a栏目还是投b栏目,或者说觉得自己的文章既适合a栏目也适合b栏目,存在这种交叉情况,我建议可以同时投给两个栏目,这样就避免了投错之后再另投的尴尬。
稿件的题目要明确下来,要跟我们自己的稿件一致,然后是明确联系方式,这个联系方式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在网上投稿中如果要求我们的稿件不要带有任何个人信息,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放上去。但要注意,在网上投稿的时候,是有名字和个人信息那一块专栏的,要看一下是否和现在匹配。比如,之前注册的时候的信息现在有改动,如果有改动就要变更为最新的信息,便于期刊责编能及时联系到我们,一般来说很少会打电话,基本上是发送邮件,所有要把这些邮件信息留好。
关于文献量
文献量一般来说30-40的英文与中文,根据我们研究的领域,视情况而定,如果我们研究的是国内的问题,横向的比较,国际的文献量可能就不是特别的多,只作为一个比较或者背景性的参考,一般来说我们应用量大概是20左右,如果我们研究的是涉及到国际国外比较性的研究,那么相对来说文献用量要大一些。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参考的文献希望它是比较新的东西,近3年的是最好的。但是一般来说,如果是用本年的,要注意一下这个期刊的发刊水平,并不是说一定要选择总刊,当然总刊也是我们的首选。如果是比较经典的文献也可以实现比较,近10年它的文献所用量非常高,我们觉得这篇文献是足以能够支撑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意义的,甚至说足以作为本研究领域当中奠定性的一个研究,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它拿出来用。如果我们的文献是书籍的话,建议是用专著的,经典性专著证明我们对这个领域是非常熟悉的,但不要全用专著,这个量的比例也得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自行把控。着重强调一下,我们的文献质量一定是具有影响力、说服力的,是有明确的研究水平的。有时候会有争议,说一定要用CSCI上的文献,其实不一定,比如说有一篇文章是这个领域当中奠定性的或者基础性研究的或者前沿性研究的,但不是在一个很高级别的刊物发出来的,不过它足以说明我们的问题,而且文章质量真的非常好,这个也可以用,但是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
关于阅读收条
一般来说,网上投稿的时候是不会有的,但是在我们自己的信箱投稿当中,是可以通过信箱来设置的,可以便于我们及时查看公告。
▍投稿之前的准备工作
大家以为分稿是个格式或者形式问题,其实分稿非常重要,它决定了第一关是否能通过,也就是说我们的初稿能否进入到下一步的审理环节,那么在投稿之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准备:
(1)首先要强调学术性,就是我们的文章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而所谓的学术性更多的在于文章内容是否与我们所投学术期刊的定位相匹配。很多的学者认为自己写的文章非常好,一篇-字左右的好文章,几乎是要耗费大概一年的时间,前提是数据出得比较顺利,整个设计环节比较合理,不需要在数据上进行重新调整或者说没有任何的缺失。一般来说让我们来可能要两年甚至更长,因为会有2-3轮的研究。如果是涉及到跨学院跨学科,甚至于跨院校的全国类的,可能时间会更长,一篇文章写出来非常辛苦,但我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认这篇稿子与所投的学术期刊之间有多大的匹配度。换句话说,要长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