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刘士聪先生
摘要:笔者与刘士聪合译的迟子建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已由美国海马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被纳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本文主要论述整个译文的生成过程,聚焦于刘士聪对笔者初译的深度修改,具体包括标题重拟、诗学调整、比喻删减、句子建构、措辞选择、话语增添等几个方面,进而总结笔者在这次翻译经历中的一些切身感悟,以期对青年译者(尤其是汉译英方面的)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所启发。
关键词:《踏着月光的行板》;翻译过程;刘士聪;改译
1.引言
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国内外译者都可积极参与。国内译者的语言表达也许不如国外译者,但在理解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译语的表达层面,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笔者有幸和资深翻译家刘士聪合译了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被纳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年5月由美国海马图书出版公司(HomaSekeyBooks)出版。年9月27日,刘士聪给笔者的信中说,“现在就是争取译文好一些,翻译的过程对我们是学习,也是考验。当然,译文能否被接受,一看故事,二看语言。我们的责任是把文字弄得尽量好一些。”[1]对目的语的反复锤炼是刘士聪文学翻译实践的不懈追求,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写好英语句子”是汉英译者“永远的基本功”(刘士聪,
8)。本文基于这次合作翻译经历,主要分析刘士聪对笔者初稿的深度修改,同时总结笔者的一些切身感悟,以期把刘士聪这种精益求精的翻译精神传承下去,对国内译者(尤其是汉译英)的文学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2.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年暑假,笔者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学期间,有同事咨询笔者有没有谁愿意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她的一个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朋友想寻找这方面的优秀译者。笔者向来对文学翻译(汉译英)颇有兴趣,就想自己尝试一下,也算是一次自我挑战的机会。联系后得知是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作品《踏着月光的行板》。小说近四万字,讲述的是一对两地分居(大庆和哈尔滨)的民工夫妻,相思中不约而同地去探望对方,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却相互往返两次都扑空了,最后只能电话约定在返程的路上,通过相向而行的车窗相望的故事,中间穿插很多男主人王锐如何追求女主人公林秀姗以及两人各自在火车上的所见所闻。故事纯朴动人,语言清新秀丽,拜读之后倍感亲切,很多场景历历如在眼前,翻译的冲动就更加强烈了。于是根据出版社要求试译了三千字左右,几天后竟通过了试译,顿感喜出望外,甚是激动。在访学期间恰好可以专心致志地做翻译,于是一鼓作气,昼夜不停,花了一个月左右译出了初稿,对译稿进行了简单校对,打算回国后再请人润色。
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请南开大学刘士聪帮忙润色修改,笔者是徒孙辈的,对先生的译笔极其佩服。没想到,刘士聪一口答应,但说要给他一些时间。笔者本来只是请求先生润色修改一下,没想到一个多月之后,他基本上重译了这部小说(前后修改两遍),至少80%以上的文字和笔者的初稿是不同的,修改后的文字更加精准、优美。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曾说过,“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此已然之验也”。由此可见,刘士聪对之付出的精力完全可以自己翻译一遍。刘士聪极其讲究语言审美,以简为贵,就像年9月17日他给笔者的信中所言,“对原文的有些地方需做编辑,若逐字逐句翻译,译文读不下去。英语非常讲究文字审美,不允许有多余的文字,译文要考虑这一点。”所以刘士聪的改译中出现了很多对原文进行删减的现象,也有很多对原文大段落的重新组合。笔者对刘士聪的修改稿进行校对之后,包括格式,第一次向出版社交稿。大概半年之后,浙江文艺出版社把排版稿寄给了我们,由于责任编辑与我们缺乏必要的沟通,笔者发现译文出现了很多修改,但大部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求在原译基础上修改之后再重新排版。这次首先吸纳了责编的合理修改,笔者对之也有所修改(同时吸纳了笔者的学生在课堂展示中提出的一些措辞方面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刘士聪再对之进行“逐字逐句”地修改。年6月9日,刘士聪给笔者的信中说道,修改地方主要包括:1)依照原文翻译的英语句子有的读起来累赘拖拉,做了调整,精简了不少这种情况;2)有些文字有重复现象,做了修剪;3)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副词;4)还有一些零碎的地方做了整理。”同时,他还说道,“如再作修改也是必要的,但没有那么多时间,出版社也不希望拖的时间太长,只好在此告一阶段。仍然有些地方不甚满意,因英语的表达能力只到这个地步,有时感觉无能为力了。”经过这次系统的修改,译稿质量有了大幅提高,首先放了半年时间,再校对起来更容易发现问题,其次也采纳了责编和学生的一些建议,尤其是措辞方面。给出版社第二次交稿时,我们特意强调,“译稿肯定还有瑕疵,如果贵社编辑老师还要修改的话,不管是什么方面的,请一定和我们沟通,任何地方的修改我们都会一块协商,虚心学习,使译稿更加完善的。”所以在国内编辑再次校对的过程中,我们就一块解决了一些问题,国内编辑校对完之后,美国海马图书出版公司的国外编辑对之进行编校,历时将近一年。第二次校对排版稿,我们基本上接受了国外编辑的一些修改,国外编辑应该不懂汉语,在没有原文的情况下对译文进行独立校对,译文的地道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从翻译洽谈到译文出版,整个翻译流程如下表所示:
表1:《踏着月光的行板》整个翻译流程与任务描述
整个翻译过程,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尤其是刘士聪的修改,反复斟酌,不放过任何一个文字细节,包括对冠词的使用。年5月9日,刘士聪在给笔者的信中写道,“我修改了一部分,尽量使译文准确、简洁,争取读起来比较舒服,不别扭。此时可以抛开原文,完全按照译文的需要修改,使其有较好的可读性。”这些话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刘士聪的翻译理念——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强调译文作为独立文本的价值。小说中有这么一句:“没想到几天之后,家里的耕牛突然不见了,跟着,放在野地里的两只羊也失踪了。”(迟子建,:)刘士聪最初的修改为:“Afewdayslater,theiroxdisappeared,andsodidtheirtwogoatswhentheyweregrazinginthefield.”,第二次向出版社提交译文时又被其修改为:“Afewdayslater,theiroxandthentwogoatsdisappearedfromthefieldwheretheyweregrazing.”(FengLiu,:26)显然,最初的修改对原文更忠实,但最后的修改又未尝不可,逻辑上也说得通,具有独立的交际价值。此外,由于刘士聪对译文的贡献远远超过了笔者,笔者两次请他做第一译者,都被拒绝了,一开始就不让我再提这件事。年3月11日,当笔者再次提起此事时,刘士聪给笔者的回复为:“译者排序不是要考虑的事情,对我毫无意义,我在意的是通过翻译对汉英翻译有些新的认识和提高。你在翻译中下了很大功夫,修改译文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年5月9日,他给笔者的信中还说道,“我很享受修改文字”。由此可见,先生对文学翻译的由衷热爱以及对青年学者的无私扶持。
3.刘士聪翻译修改分析
翻译修改(translationrevision)有时也称改译,主要指译者本人或他人(如编辑、合译者、审校者等)对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译文(初稿、手稿等)进行修改的过程(冯全功,:)。翻译修改研究大多基于前后不同的译文版本或者翻译家手稿,通过对比找出其中的修改痕迹,然后对之评析与解释。国内对翻译修改也有所研究,如探讨孔慧怡英译张爱玲《海上花列传》前后版本差异的(张丹丹,),探讨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红楼梦》前后版本差异的(冯全功,)等。这些都属于自我改译研究。还有他人改译,如编辑对译文的修改、合译者对初译的修改,由于相关语料不易获取,学界鲜有探讨。许诗焱、许多()曾以葛浩文和林丽君翻译《推拿》过程中与作者毕飞宇之间的大量往来邮件为基础,探讨了译者的动态翻译过程,颇具启发意义。当然,这主要涉及译者的理解层面,译者表达层面的动态翻译过程也同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