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
第一部分使用说明
本规范是教育部科技司-年教育信息化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指标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用)》研制,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30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1、所属环境是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环境类别,分别为:
l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l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l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2、能力描述是对该项微能力的界定,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表现的描述。
3、提交指南和评价标准重在说明教师参与该项微能力的测评需要完成的任务、任务要求以及证据的评价标准。
依据微能力要求,教师需根据要求提交所有的测评证据,证据形式可能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
核心测评证据的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规范中详细列出了优秀和合格的评价标准,作品满足所有的评价指标才可获得相应等级;若提交的证据材料不符合任务要求,或不满足合格的评价标准,则评价等级为不合格。
微能力的测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所有任务证据的等级均为优秀,则该项微能力的测评等级结果才为优秀;若任务证据中有任何一项不满足合格及以上要求,则最终测评结果为不合格。
第二部分能力体系
编号
维度
微能力
所属环境
A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环境
A2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A3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教学环境
A4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5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多媒体教学环境
A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环境
A7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多媒体教学环境
A8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多媒体教学环境
A9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0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1
学业评价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2
学业评价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3
学业评价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多媒体教学环境
B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混合学习环境
B2
教学设计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混合学习环境
B3
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混合学习环境
B4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混合学习环境
B5
学法指导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混合学习环境
B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混合学习环境
B7
学法指导
家校交流与合作
混合学习环境
B8
学法指导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混合学习环境
B9
学业评价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混合学习环境
B10
学业评价
档案袋评价
混合学习环境
C1
教学设计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
C2
教学设计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智慧学习环境
C3
学法指导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学习环境
C4
学法指导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智慧学习环境
C5
学法指导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智慧学习环境
C6
学业评价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C7
学业评价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第三部分微能力考核规范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情,从而
从多个方面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等
精准确定教学的适切目标
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提交指南和评价标准
1.学情分析方案: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包括学情分析目的、内容(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优秀
合格
方案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方案能够有效支持学情分析目的达成;
工具设计/选用科学合理,操作便捷,分析结果易于导出使用;
技术支持方式富有创新性,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方案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方案能够支持学情分析目的达成;
工具设计/选用合理,操作便捷。
2.学情分析报告:提交一份针对上述方案的学情分析报告解读视频,说明分析对象、工具应用过程与方法、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报告主要内容,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优秀
合格
讲解内容完备、逻辑清晰;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应用图表呈现了分析结果,可读性强;
对结果分析客观、合理、有逻辑,有助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难点;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无冗余信息。
讲解内容完备、逻辑清晰;
对工具应用过程有完整描述;
对结果的分析客观、合理;
视频清晰流畅,画面稳定。
实践建议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例如,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在线问卷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