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让项目建设充满研究的意蕴让项目建设充满研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本文系年度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江苏省如东县以“园本课程叙事研究”为载体开始了区域推进工作,老师们的课程观、游戏观、儿童观得以有效转变。年,如东县实验幼儿园和栟茶镇栟茶幼儿园成功申报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围绕项目建设内容,两园开展了积极探究,项目建设阶段成果在全县分享。年,如东县教育体育局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东坚持从规范起步,以机制促落实,以多样叙事为引领,以专题式阅读为支撑,努力打造具有如东样态的园本课程建设框架、可视化学习环境以及区域教研范式,从而有效促进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发展、园本教研质量的提升,最终达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让项目建设充满研究的意蕴*

——如东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思考

唐海燕

作者简介:

唐海燕,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教育科学研究科科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摘要:如东在区域推进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习先行,用阅读来指引全县幼儿教师的课程实践、环境变革,并不断创新区域教研方式,通过一线教师的课程叙事、业务园长的教研叙事、园长的管理叙事,促使每个幼儿教师都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力源”,积极投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队伍中。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学前教育;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1A--0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年江苏省教育厅针对当时很多幼儿园中还存在着以下现象:集体教学活动多,幼儿自主活动与游戏少;教师讲授多,幼儿操作少;知识学习多,幼儿体验少,一些农村幼儿园还偶有小学化倾向等现象,启动了江苏省课程游戏建设项目。年在以幼儿园为主体申报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又启动了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区域推进,促使全省学前教育教研方式的有效转型,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有效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高。如东县作为全省第一批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单位,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坚持从规范起步,以机制促落实,以多样叙事为引领,以专题式阅读为智力支撑,促使公办、民办幼儿园都深度卷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中,每个幼儿教师都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力源”。

一、明确规范化要求,促进公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

“范”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模子、法则,而规范,则是一套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程序、格式、方法、规则或标准的总和。这里所指的规范化要求,就是把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落实到各个幼儿园(包括民办园)的工作中,以期在幼儿园环境建设、课程建设、资源运用、教师发展等方面形成统一、明确、可操作的工作流程,进而有效地实现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目标。

二十世纪初,如东全县所有乡镇幼儿园全部改制到位,原来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公办幼儿教师纷纷离岗,转入小学或其他工作岗位,导致目前如东公办幼儿园中年轻教师多、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多;年轻园长多,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园长也不少,而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素质更是令人担忧,这给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带来一些难度。针对区域内公办、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现状,结合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内容,如东在游戏化环境建设、活动区域构建、课程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从而在规范化管理中引领全县公办、民办幼儿园走上课程改革的研究之路。

(一)合理设置室内外空间,满足儿童学习的需要

《江苏省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幼儿园在审议室内外环境时,要从儿童活动的需要而不是从利于教师管理的角度规划空间,室内外环境要更具有生命气息,包容多样化的资源,有利于多种活动充分开展[1]。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空间设置是以方便教师教学为主的布局,教师的大椅子位于正中央,小朋友的小椅子以半圆形或秧田式摆布,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儿童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已,没有太多自我选择的空间和自由。而当时很多农村幼儿园户外环境中除了一些大型玩具和体育器械外,绿植种类单一,更多是景观式的存在,儿童无法融入其中;种植园地也是以成人管理为主,儿童无法参与其中。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如东根据《意见》精神,在室内外环境建设上努力打破传统的观赏式、成人化的格局,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走向以儿童为中心,从景观式环境走向双向互动型、参与式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多元发展。如在班级室内空间设置上,规定幼儿园每个班级要创设科学、阅读、建构、美术、益智、音乐等不少于6个的区域,班级活动室就是儿童游戏的场域,每一个空间都是儿童可以随意到达的地方。在这个场域中,他们可以任意选择游戏时间、游戏区域,教师只是儿童游戏材料的提供者、游戏活动的观察者、儿童已有经验提升的指导者。在户外环境中,要求各个幼儿园都要因地制宜地设置沙池、水池、山坡、隧洞、涂鸦等,都要有孩子们可以恣意奔跑的场地;各园植物种类要丰富,不仅要有常绿树还要有落叶树,不仅要有观赏树还要有各种果树,让儿童在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景的环境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各园都要饲养动物,让儿童参与动物的喂养、打扫等管理,从而使得他们在与动物的相互陪伴中快乐成长;各园都要有种植园地,让儿童参与培土、撒子、浇水、施肥、捉虫等全过程,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幸福。

(二)营造视觉化学习环境,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视觉化时代”已悄然而至,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正逐步发展壮大,人们的生活、学习通过视觉化的形象也变得更为轻松和愉悦。而“视觉化学习”作为一种启发儿童思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2]。由于3~6岁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是运用图像最多的地方。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并在对思维导图的资料进行学习之后,我们于年把思维导图引入幼儿园班级环境与课程建设中,旨在通过可视化学习环境的营造,引发儿童更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并达到改善师幼思维品质的目的。

1.“三墙”建设到位,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三墙”即幼儿园班级的生活墙、课程墙、区域墙。生活墙,一般包括儿童入园时的签到、自主点心情况、每日天气播报、自主选择区域游戏情况、班级公约等等。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之前,班级生活墙内容单一,只有天气预报或班级公约等,而且都是教师布置的,与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关联度不大。《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儿童入园离园、饮水餐点、散步午休、穿衣如厕等各个生活环节发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根据意见要求,结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我们规定幼儿园各班要创设内容丰富的生活墙,同时明确提出儿童是生活墙建设的主人之一,教师不仅要和儿童一起策划建设生活墙,还要引导儿童用统计图等方式汇总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如班级气象角,值日生每天早晨来园记录天气情况,一个月后,教师引导儿童用条形图统计每个月不同天气状况,如晴天、雨天、阴天分别是多少天,一个月中,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等等,把数运算和统计等核心经验蕴含于其中,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

课程墙即儿童参与课程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在墙面上的呈现。传统的课程墙,一般被教师当作班级儿童美术作品的展示栏,更多是儿童学习结果的展示。项目建设以来,我们借力思维导图,充分发挥课程墙环境的教育作用,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与思考。如在蚂蚁课程研究之初,教师引导幼儿用气泡图来表示,关于蚂蚁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研究之中,引导幼儿园用双气泡图呈现蚂蚁与蜜蜂的异同。研究之后,再引导幼儿园用流程图或线索等表达对蚂蚁的整体认知。儿童边研究边把这些过程性资料呈现在主题墙上,这样的主题墙不仅成为儿童学习的有效载体,还能引发儿童进一步探究昆虫秘密的兴趣与热情。

区域墙是指与班级不同区域内容相匹配的墙面呈现。以往幼儿园以集体教学为主,区域设置很少,因而也就没有区域墙可言。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各班区域丰富了,区域墙如何创设也就成为老师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