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4日,中国台湾当局举办教育会议,诚邀在台各界人士出席开幕式。2月24日,胡适应邀前往“中研院蔡元培馆”主持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任之恭、梅贻琦等七位新院士。
24日下午6:30,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席散时,胡适因心脏病猝发而死,享年72岁。当天晚上,国民*组成治丧委员会,陈诚、张群、王云五、朱家骅、蒋梦麟、王世杰、*季陆、于右任、蒋经国等共人共同操办胡适先生的后事。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也在文学界享有很高荣誉的胡适就这样走了。
他死后,朋友在整理遗物,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等,胡适生前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
妻子江冬秀有时候还对着儿媳“抱怨”:“适之帮助穷书生,开启支票来活像百万富翁,待我如穷措大”。还说他继续“装”得像个慈善家,一脸无可奈何的苦笑。
胡适,年12月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原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籍贯安徽省绩溪县,自幼与母亲感情较深。大清宣统二年(公元年),胡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深造,师从著名的哲学家约翰·杜威。
年,这应是胡适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27岁的他正值青春盛放,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后返回中国。受蔡元培、陈独秀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为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供稿。
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大力推广白话文,成了无数青年人的偶像。
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胡适与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向全国高校学生推行新文化运动。
此后二十余载,胡适先生活跃于*治界、文学界,颇有建树。年冬,千年古都北京迎来和平解放,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选择离开这座让他成名已久的城市。
年6月,胡适只身赶赴上海,然后流亡美国。彼时的他年近六旬,不顾友人与*府的劝阻,执意朝着所谓自由的国家前进。
但令胡适先生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对美国“投我以桃李”,可是美国却没有“报之以琼浆”。因为体弱多病,加上学术文化有些水土不服,胡适在美国特别缺钱。
一代大文豪曾屡次三番向美国*府申请社会福利,用于报销医药费,但美国*府却屡次拒绝胡适的申请。
《胡适口述自传》记载:“适之先生夫妇,年高多病,缚鸡无力,自然更是坐吃山空。他的经济情况与他的健康情况一样,显然已渐入绝境。”
年,胡适被公推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年4月,胡适离开美国,开始了在中国台湾的生活。有了金主的资助,老先生的生活不用那么拮据,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时候,多次出现在公开场合进行公开演讲。
那胡适先生作为曾经高收入人群的代表之一,为何去美国之后生活会变得如此困顿呢?
翻看相关资料不难发现,自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后,胡适先生每个月的平均月薪大概是块银元,这是最基本的普通工资。加上胡适的稿费版税以及外出演讲的劳务费,他每个月平均收入不会低于~块银元。
或许大家不太了解,胡适每个月块银元的收入在当时的购买力。
我们按照对比天津市社会局在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当时一名普通的天津工人每日工资为0.44~0.5元。经过换算,一名普通工人的月薪至多不会超过15块银元,且每个月30天不休息、轮轴转。
按照现如今一名普通工人每月上30天班的收入进行计算,胡适先生在当时的块银元月薪可以抵得上10名工人,大概能换算成4万至5万元人民币。
大家想想,即使放到如今社会,每个月收入高达5万人民币都是许多普通人达不到的高收入。
再举个更详细的例子,鲁迅先生曾于20世纪20年代花了块银元,买下北京八道湾11号。
这套四合院共有28间房,买下来之后,鲁迅先生带着自己的弟弟和弟媳等一大家子人生活,面积绰绰有余。
按照鲁迅先生与胡适的收入,只需省吃俭用两年就能攒下这笔钱。然而,八道湾11号位于如今的北京鼓楼西大街中央,堪称寸土寸金,那大家认为这样一套28间房的四合院放到今天价格多少?
因此,无论是计算房价还是购买力,胡适先生的月平均收入足以让他过着吃穿不愁、舒舒服服的小资生活。
依据《胡适日记》的描述,他当时家里光佣人就有六个,每天的工作就是应酬,或者和朋友打牌消磨时光。
之后胡适先生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平均收入比之以往肯定只高不低。
总而言之,离开祖国大陆之前的胡适,绝不可能会为生计和医药费发愁,几乎是想要什么便能买什么。
但到了美国之后,高昂的物价几乎让胡适喘不过气来。前两年因为身边还有积蓄,胡适先生可以耐心继续做学问。
年,积蓄花光之后,无奈之下的胡适只好选择“二次就业”,他多方投简历找关系,最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打工。
普林斯顿大学给胡适的工资是每年美元,收入着实不低。但对于大手大脚惯了的胡适来说,这样的工资很难支撑日常开销。
他曾在年详细地列出了自己的生活费用,包括房租、雇佣的工人、水电费、参加俱乐部的费用,统统加起来一个月就要花去块美元,一年大概就是美元。
普林斯顿大学给出的工资是美元,中间还亏空了1美元。即使是这样,胡适先生还是未能保住这份图书馆的工作,因为新来的人表示自己接受降薪,一年不超过美元就能干。
反正图书馆长这种职务不甚重要,普林斯顿大学自然选择了更加便宜的新人选。
失去工作的胡适,由于各种原因拒绝了其他大学的邀请,浑浑噩噩地继续在美国待了近7年,于年前往中国台湾生活。
那失去了稳定工作的胡适,如何填补每年多美金的亏空呢?
年11月18日,胡适给赵元任写信说:“我老了,已到了退休年纪,我有一点小积蓄,在美国只够坐吃两三年,在台北或台中可以够我坐吃十年而有余。”
晚年的胡适多次以自己为反面教材,向唐德刚诉说理财积蓄的重要性。可见,在美国生活的胡适经济状况特别糟糕。
人都是好面子,更何况少年登科的胡适,他给赵元任写的信说自己还有点积蓄,其实都是掩人耳目。为了生活,胡适还曾经向友人借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大病初愈的胡适艰难拿起了笔,感叹“卖文不堪度日,卖字没人要。”
曾经堂堂北京大学的校长居然沦落到卖字还债,实在令人可悲可叹。连生活温饱都成问题的胡适,自然在美国过不下去了,只得想办法寻个活路。
他不愿回大陆,那么只能投奔“台湾当局”。年10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被迫去职,蒋介石有意让胡适接任。
年12月15日胡适给赵元任写信,表达了自己想回台湾的念头。
胡适当然不能说自己在美国过不下去了才回台湾,他的理由是:“中央研究院”是蔡元培、丁文江、傅斯年辛苦创办起来的学术圣地,秉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自己不希望这一机构被**大员掌控。”
年4月,胡适开始了在台湾的生活。在台湾,胡适的生活不再那么拮据,拥有了自己的一栋宅子,多次被邀请参与演讲,似乎重新拾起了“新文化领导者”的派头。
与美国相比,台湾物价更“平易近人”,他的那套学术理论又有了用武之地。
作为民国大师,胡适曾一直是所有青年人的偶像。他曾经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极度地推崇白话文,从这个角度来看胡适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只是,胡适晚年生活的惨淡或许有其必然性,这一切都与他本人的消费习惯和他的理念离不开关系。
如果胡适能够合理地理财,或许他在美国不会过得如此拮据。留在新中国,他的晚年也不会惨淡至此。
所谓的去台是为了言论自由,继续研究学术,那只不过糊弄人的幌子,真实情况是胡适先生在美国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参考文献:
[1]重新认识一个完整的胡适——胡适晚年研究管见,作者杨金荣,南京社会科学年02期CSSCI
[2]飘零的落叶——胡适晚年在海外,作者陈漱渝,新文学史料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