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78年陈云请黄克诚搬到玉泉山休养,黄 [复制链接]

1#

年的一天,北京。

时任中央*治局常委的陈云来到了一处简陋的平房,敲了几次门后,房子里才有人出来开门。

开门的人,正是开国大将*克诚。

原来,作为国家的开国大将,时任中央委员的*克诚,竟然居住在这么一栋简陋的平房之中,而陈云此行,就是为了劝说*克诚搬往别处居住。

陈云语重心长地对*克诚说,中央决定让你搬到玉泉山去居住,那里环境好。

*克诚听后立马拒绝,在他看来,这是浪费国家的资源,自己住在小平房里绰绰有余,当然,陈云早就料到*克诚会如此回答。

*克诚又从另一个角度劝解:换个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工作效率也会更高,就能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听到陈云的这句话,*克诚犹豫了。

片刻之后,*克诚终于同意搬往玉泉山的事情,但是他提出了两个条件,并表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自己才愿意去玉泉山。

陈云立马将*克诚提出的两个条件上报中央,华国锋得知后,同意了*克诚的这两个条件。

那么,*克诚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条件,*克诚大将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坚定的革命者*克诚

在回忆自己的入*历程时,*克诚这么描述:我的决定不是轻易就下定的,我的决定是经过了认真,严肃的考虑后,是决不可动摇的。

事实证明,*克诚的的确确是一名信仰十分坚定的革命者,在那个革命洪流的年代中,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克诚出生于年的湖南,他和毛主席是老乡,但是二人相识并不是因为老乡的身份,而是因为对革命的追求。

二十岁时,*克诚前往湖南“三师”就读,此时的*克诚是一位一心求学的书生,对于最近的革命新潮,*克诚并没有着急加入,而是持观望态度。

年四月,毛主席来到长沙宣传革命,湖南多所学校受到毛主席影响,学子们纷纷前往听取毛主席的演讲。

*克诚在听了毛主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农民等论点的演讲之后,受到了极大的启发,革命的种子也开始在心中萌芽。

*克诚在心中提出疑问:是什么使这些革命者们如此勇敢?为了寻找答案,*克诚找来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阅读。

年,心中早已满是革命热情的*克诚向中国共产*提出了入*申请书,从此,*克诚成为了一名光荣且信念坚定的中共*员。

成为*员后,*克诚开始响应*的号召,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但是由于局势的复杂性,加之蒋介石在年背叛革命,*的革命行动遭到了巨大失败。

*克诚也在湘南起义失败后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彼时有大量中共*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以及形势所迫的情况下,纷纷选择脱离*中央。

显然,*克诚此时的情况更为糟糕,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革命,而是坚定不移地寻找*中央,誓要与*中央取得联系。

途中,他遇到了前*员曾勤余——革命失败后离开了*,曾勤余劝*克诚,如果离开中共,他就愿意提供帮助。

*克诚对此嗤之以鼻,将其痛骂一顿后便离开。

寻找*中央的途中,*克诚几乎沦为乞丐,终于在寒冬之际,*克诚恢复了和*组织的联系,此后便永远和*同行。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即,*克诚被*中央委以总*治部部长一职,该职位充分体现了*对于*克诚的信任和看重。

彼时的*克诚三十五岁,但是整个人面容十分老成,又戴着一副眼镜,还总弯着腰,因此士兵们总在背后称他为“*老头”。

当然,“*老头”并不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反之,这是士兵们十分喜爱这位首长的表现,因为*克诚的确和一位老父亲一样关心着他们。

*克诚待人随和,但是每当涉及工作事宜和部队建设的问题时,他又表现得十分严肃,此般公私分明的性格更是让大家纷纷称赞。

对于*克诚的*事眼光,陈毅是这么评价的:*师长虽然戴着一副厚眼镜,但是他看得远,看得高,他有着“千里眼”!

年初,彼时八路*第二纵队得到了较大发展,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两万多人,但是整个部队还处在太行山的狭小范围之内。

*克诚立马看到了弊端——大部队若是只在太行山里发展,前景不大,而且很容易陷入日*的围剿。

于是在*克诚的建议下,二纵队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留在太行山继续游击战斗,一部分由*克诚领导,往南方发展。

这支部队很快在*克诚的带领下南下与新四*完成了会师,两支部队汇合后战斗力大增,苏北地区的日*受到了重大打击。

留在太行山的部队也因为人数减少,机动性得到了较大提高,既能躲过日*的围剿,又能灵活作战,将日*打得昏头转向。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克诚又率领部队前往东北,并为日后解放战争中,*在东北掌握主动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为*克诚在革命年代做出的非凡贡献,年被授予开国大将的职位。

新中国成立后,*克诚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在年担任解放*副总参谋长,开始了*委和总参工作的一肩挑。

在*委和总参的工作中,*克诚同样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为*队建设建言献策,*的部队在和平年代也能保持高度素养,*克诚的功劳绝不可忽视。

同时,*克诚还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抗美援朝激战之际,*克诚有条不紊地指挥后勤,调度着物资,让 部队有了坚强的后盾。

一路走来,*克诚一直都是一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为*和国家,以及人民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常谏良言,敢讲真话

*克诚的革命成就里,他卓越的*功只占一小部分,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屡次提出宝贵意见,为*探寻正确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湘南起义的时候,*克诚正确的战略眼光就已经有所展露。

当时,命令十分激进,提出在起义中对敌人毫不留情,烧尽房屋民舍,不给敌人留下半点财富。

显然,这番做法是有待商榷的,在减少敌物资的同时,却损害了百姓们的利益,彼时的毛主席也意识到了该命令不合理的地方。

也因此,毛主席认为该做法不得人心,会失去百姓们的支持,*克诚也向*中央表示,这番做法是错误的,毛主席和*克诚等人也因此被错误地批评。

年,红一方面*在*中央的指示下,开始实施攻占长沙城这一宏大计划。

彼时的长沙城,处于何键的控制之下,且守*中队,甚至一度增加到了十万之众,而且敌人得到消息后,还立即修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

当时*克诚担任三团*治委员,三团的任务是攻打长沙城的东门地区,战士们战意昂扬,可*克诚意识到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克诚连忙向中央表示长沙打不得,此番作战无异于自毁实力。

毛主席同样意识到了长沙的坚固,果然,红*部队在几次的进攻后都无功而返,并且遭到了巨大损失。

哪怕中央始终命令部队进攻长沙,毛主席也只能“抗旨”命令部队撤退,这才避免了部队的更大损失。

也正是此番失利后,毛主席才意识到了攻占中心大城市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并在之后的会议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国共也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也被改编为八路*和新四*,在国民*领导的名义之下,开始了抗日作战。

之后,八路*,新四*取得了多次胜利,和国民*的合作也愈发紧密,抗日前景一片大好,可*克诚却发现了其中的弊端所在。

在指挥抗日作战的同时,*克诚还积极在部队进行调研,他发现由于国民*的干涉,部队在取消了*治委员制度后,部队里面弥漫着不良主义的作风。

从年南昌起义后,*有了属于自己的部队,当时由于局势的紧迫,*中央没有精力进行部队的*治建设。

一段时间后,毛主席实施了三湾改编,即“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中设立*治委员,对部队士兵和*官进行*治教育,只为将部队打造成一心向*的部队。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借合作之机,竟然取消了中共部队的*治委员,这对于*对部队的领导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若是处理不当,不久之后,八路*和新四*或许就会被国民*影响!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番潜在威胁,*克诚立马向*中央进行汇报,认为*治委员必须得到重新启用。

他还特地找到了时任*中央总*治部主任的任弼时,陈述了其中的巨大威胁,说明了恢复*委制度的重要性。

任弼时也知道事情非同小可,立即上报中央,并且开始拟定恢复*委制度的文件。

年十月十九日,朱德,彭德怀以及任弼时等人联合上报*中央,希望恢复*委制度。

三天后,毛主席复电,同意该建议,并下令即刻恢复*委制度。

就这样,*委再次回到了部队,部队刚刚有所抬头的不良主义作风也立即被浇灭,*依旧对*队保持绝对的领导,*队也始终保持纯洁,这其中离不开*克诚的苦心建议。

*克诚提议恢复*委制度巩固了*对于部队的领导,而在年关于派重兵前往东北的建议,则是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年九月,日*投降并开始撤离中国国土,全国人民都在热烈庆祝之际,*克诚却在冷静思考日后的局势。

显然,以蒋介石的性格,抗日战争之后他必然会再次对中共兵刃相向,因此当下最重要的是占据关键地点,为日后和国民*作战做好准备。

彼时作为*事重地的东北,就是*克诚的考虑之处。

当时国民*部队主要聚集在西北和西南,来不及占据东北,因此若是中共*队能够快速将其占据,日后的局势将会好许多。

同年九月十四日,*克诚以个人名义,立即向中央上报,表示应该重视东北地区,并且立即派遣不少于十万人的重兵前往东北,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

*中央对于东北也有所考虑,看到了*克诚的建议后,更加坚定了派兵前往东北的想法。

彼时毛主席和周恩来正在重庆谈判,刘少奇便将*克诚这一建议以电报形势告知毛主席等人,毛主席回复道:完全同意!

于是,中央立即派遣了十一万士兵以及两万干部前往东北,*克诚率领的三万多人的第三师也在其中。

结果证明,这一做法是极为正确的,解放战争后解放*在东北的巨大优势,可谓是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势。

*克诚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屡次上建良策,让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人皆是拍手称奇,也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三次亲自点将*克诚担当重任。

首先是天津解放后,毛主席钦点*克诚接管天津,在*克诚的管理之下,天津建设十分顺利,解放*也达到了“完整接收,免遭破坏”的要求。

第二次便是管理湖南,毛主席和*克诚都是湖南老乡,毛主席对*克诚的能力十分认可,因此让其主*湖南,*克诚上任后完成了剿匪等一系列举措,使得湖南社会趋于安定。

第三次便是负责解放*后勤工作,在管理后勤的时候,*克诚更是发现了其中的些许问题并上报中央,毛主席笑着同其他人说:用他是用对人了。

家风严谨,为人节俭

*克诚屡次担任部队和国家的重要职务,更是被授予了开国大将一职,但是他却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并且公私分明,绝不为别人开后门。

年冬天,*克诚的哥哥*时叽就曾向弟弟请求,能不能给自己买一件棉大衣,*克诚立马答应下来,并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件旧大衣,交给了哥哥。

彼时的*克诚身担重职,买大衣却要用自己的钱,而且还只够买一件旧大衣,足以证明*克诚为人有多么无私节俭。

年中秋,*克诚竟意外地同意和妻子康棣华出门逛街,原来他此行是为了调研商场里的情况。

逛街途中,*克诚没有公开自己身份,并且十分低调,妻子曾想买一些贵重的东西,但都被*克诚拒绝,他认为不可以浪费,不能买奢侈的东西。

康棣华虽然十分遗憾,但也非常理解,毕竟年他和*克诚结婚的时候,*克诚就非常节俭,婚礼也办的十分简陋。

年,*克诚开始担任*委顾问,因此需要从之前住的山西搬到北京城里。

抵达北京后,*中央立即给他安排了一处十分宽敞的房子,但是*克诚一口回绝,无奈,*中央考虑到*克诚眼睛不好,便给他安排了一所平房。

这所平房修建于年,已经有了近三十年历史,自然非常老旧,中央本打算将其修缮完毕后,再让*克诚住进来。

*克诚得知后,表示不用进行修缮,只要能住就行了,于是不顾相关人员的阻挠,立即住进了这所老旧的平房。

也就是在这所平房里,*克诚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为当时较为复杂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这所平房终究还是过于老旧,下雨天会漏雨,冬天非常冷,*中央便决定,派人去加固平房,并且改装这所房子的暖气供暖。

*克诚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无奈,相关人员只能趁*克诚外出办公的时候偷偷进行改装,可修到一半的时候,*克诚回来了。

*克诚没有急着阻拦工作人员,而是询问这些暖气供暖,老百姓能不能用上。相关人员犹豫了一会儿,便说还没有实现全覆盖。

闻言,*克诚立即阻止了工作人员,表示把这些设施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我现在不需要!

因此,*克诚的平房始终没有得到修缮。

然而*克诚已经年近八旬,身体越来越不好,若是还住在这种环境下,身体只会越来越差,没办法,中央只能派*克诚的好友陈云前去劝说。

陈云便建议*克诚搬到玉泉山,那里是北京西郊,环境优越。

陈云准确拿捏了*克诚的心理,表示在旧环境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克诚这才答应,但是他也提出了两个条件:

其一,家里人不能同去,不带任何随行人员,只能自己一个人去;

其二,到了那里之后不需要任何补贴和补助,所有费用自己承担。

即便是搬往玉泉山,*克诚仍在考虑节约国家资源,实在是令人叹服。

华国锋得知后,自然是知道*克诚心中所想,于是批示:同意。

就此,*克诚才愿意前往玉泉山进行修养和工作。

年十二月,*克诚大将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结语

*克诚从加入革命的那一刻起,心中便只有革命,只有国家,只有*和人民。

他在*事方面做出了众多贡献,在管理方面同样表现不俗。

而他最让人铭记的,便是敢说真话,屡谏真言,为人节俭,这样一位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前辈,值得我们永远地致敬。

参考文献:

王家云.勇于建言献策的*克诚[J].世纪风采,(10):13-16.

王刚.毛泽东与亲密战友*克诚的革命友情[J].*史博采(上),(06):18-23.

*克诚:“能节省一点是一点”[J].全国新书目,(01):9-10.

孙迪.从严治家的*克诚[J].机关*建研究,(07):63

老枥,王子君.*克诚:去玉泉山,也得约法三章[J].*史博览,(03):32.

编辑:弗道恩

责编: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