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数学天才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 [复制链接]

1#
刘*连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47639382191464&wfr=spider&for=pc

引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劝学》

据《汉书》记载,苏武在天汉元年曾奉命出使匈奴。为了国家边疆的和平,维系国家的利益,苏武仅仅带了一百多人前去匈奴以表诚意。谁料被匈奴首领单于扣留,游说苏武,许以厚禄高官,被苏武严辞拒绝后又改用酷刑,把他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的流放之后,苏武才辗转回国。

从古至今,我国就不少为民请命,报效祖国的仁人志士。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学者出国留学后仍旧会接下国内抛来的橄榄枝。不仅仅是为了碎银几两,还有一腔报国的赤诚之心。只是下面提到的这位数学天才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

张益唐在23岁的才被北大录取,但之所以称他为“天才少年”是因为年高考恢复,他正是次年参加了高考。而在三年级的时候,勾股定理的论证他就能随手拈来。事实上在9岁的时候,张益唐已经学会了幼儿园到高中10年的课程,就等着高考恢复的机会来一鸣惊人。而张益唐的天分也得益于良好的基因与早期教育。年,他出生在一个上海的普通家庭里,不过,他的父母都是高知分子,二人又十分重视张益唐的早教问题。他和别的贪玩的孩子不同,他是从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跌兴趣所在。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他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就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

面对孩子对数学如饥似渴的热爱,又恰逢那个特殊年代,由于二人工作比较忙,张益唐一般都是自学再加上父母在空余时间时间对他的点拨。这也培养了他打小自学的能力。凭借着自学的超强能力与坚实的基础,他在高考的时候才能如鱼得水,进入心心念念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

二、倔强的海外求学路

在北大期间,凭借着对数学的热爱,张益唐顺利拿到了学士、硕士学位。以至于当时在美国的普渡大学任教,前来北大交流访问的莫宗坚,对他表示惜才。恰好当时学校也想培养这棵好苗子,期待他能学成归来为祖国做贡献,他得以在学校公费的资助下,跟着莫宗坚到美国攻读博士。在读博期间,他花了两年时间在博士论文中证明了雅可比猜想。本是顺利的一件事,可谁料到在论文中引用的他导师的一个论点让其他数学家颇具微词,这让莫宗坚感到尴尬又愤怒,甚至拒绝为张益唐写就业推荐信。

没有导师推荐的博士生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可以说举步维艰。张益唐无法申请到博士后的工作,便无法维持自己对数学的坚持和热爱。同时他又是个不肯服软的人,四处打工维持生计。看似瘦弱的华人留学生在美国并不吃香,他只能去选择到餐馆洗洗盘子勉强维持生活开支,同时做数学研究。

三、苦尽甘来:皇天不负苦心人

周围人看不过眼,纷纷表示惋惜。他在国内北大时期的老师听说此事对他深表同情的同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回北大当教授。张益唐一方面担心自己的现况会影响北大的名声;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在美国研究数学的学术任务还没有完成,这一时的不顺利不能阻止自己的研究,所以他再艰苦也不愿意回国。

后来,张益唐在蛰伏的这十几年里,不管是刷盘子,还是在大学当一个临时讲师,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数学研究。反而更踏下心来钻研难题,终于得以突破。他的孪生素数猜想取得重大突破。张益唐凭借着自己的这一成就曾担任美国加州大学的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数学系教授。这一过程不可谓不坎坷,后来的荣誉加身也和他自己有苦心钻研不放弃的精神分不开的。

结语

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真的有必要这样吗?只能说人各有志,张益唐就是典型的搞科研的学者,在自由的学术环境里做研究正是张益唐一直以来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张益唐已经回国,担任山东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为国家做贡献,培养更多的人才。虽然学术不分国度,但是人应该有为自己国家做贡献的心。当下国内的科研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学成归来回报这个培育了自己的国度。

参考文献:

《汉书》

《劝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