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宋朝收复失地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复制链接]

1#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王朝,宋朝从建立到亡国始终没有完成大一统,相反还不断的丢失领土。

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宋朝的皇帝普遍都比较喜欢发展经济,使得宋朝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但是宋朝的皇帝也有一个通病,就是不重视武力,发动收复失地的战争大多数也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什么呢?

对手强大,自身重文轻武

自从赵匡胤被手下*袍加身,建立北宋后就非常忌惮武将掌权,所以赵匡胤就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武将的兵权收回来,在*治上也是推崇重文轻武的*策导致宋朝*事实力大大削弱。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针对五代十国以来*强民弱、地方分裂主义势力过于强大的局面,采取“强干、弱支、内外”的原则,全面改革*事体制。

他通过“喝一杯酒来释放*事力量”将禁*收归皇帝所有,并通过将当地精英转移到禁*来削弱当地*事力量。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秘密委员会、分离禁*、将*与士兵分离以及设立禁*将*,广泛推进了*事改革。虽然这降低了叛乱的风险,确保了皇权的稳定,但也显著影响了*队的战斗力。

北宋初期,由于时代混乱,*队的战斗力仍有保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声音*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北宋在北宋早期错失了收复燕云十六郡的机会后,无法恢复。

而且北宋建立时中原还尚未统一,北方的辽国和西北的西夏都不是善茬,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北宋这样做无疑是自废武功。

当时的北宋,北有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对中原虎视眈眈;西北有西夏,大宋的步兵无法与辽夏的骑兵相抗衡。而且北宋没有马场,当年汉武帝也是得到马场后才能集合举国之力反攻匈奴。

当年的辽帝国和西夏的中央集权,也不是松散的部落制的匈奴可比的。当年西方人称中国为契丹而不是宋朝,就证明了契丹的文化、*事各方面的水平,已经相当发达。辽就是契丹是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国家。

再看西夏,虽然李元昊死后有一段时间西夏是陷于内乱之中的,但是西夏的尚武精神,无论老幼妇女都是相当强大。儒学的推广也极大的加强了西夏的国家治理能力,一代天骄攻打末年的西夏都含恨而终,可见西夏的骑兵不是软柿子。

其次,辽、宋、西夏类似当年的三国。二国开战的话其他一国必然来袭扰,三国都没有单独同时抵御二国的能力,三国的地缘*治决定了谁都不可能短期灭掉其他一国。

北宋和金的海上之盟战略是正确的,北宋也想联合金收复当年的失地,无奈走了狼,来了虎。

在北宋时期皇帝对收复失地是持积极态度的。比如宋太宗亲征北伐宋真宗时期也是与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陷入连年的战争。但无奈对手实力强大加上北宋本身的重文轻武*策导致*事实力大达折扣,所以北宋每次收复失地都以失败告终。

南宋君臣贪恋权力,消极北伐

如果说北宋皇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话,那南宋皇帝纯粹就是不想北伐收复失地,当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宋高宗赵构。

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宋徽宗的一个妃子赵构成年时宋徽宗的母亲已经失宠了。按道理来说,皇帝这个位子怎么轮也轮不到赵构的,但是世事难料。

由于宋钦宗的消极避战,加上罢免了主战派的李纲,导致金兵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北宋都城汴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包括徽宗、钦宗在内的大多数皇亲国戚都被掳走,赵构因为在外募兵勤王逃过了一劫。作为宋徽宗唯一逃过此劫的儿子赵构顺理成章的被宗泽、岳飞等拥立为皇帝。

赵构刚即位时也是满怀雄心壮志,可当南宋*队节节胜利快要收复北宋首都汴京时,赵构却担忧起来。赵构担心一旦岳飞他们收复汴京迎回二圣,自己的皇位肯定保不住了。

除了赵构有这种担忧的还有南宋朝堂的文官集团,他们也担忧一旦北宋的那些大官回来自己肯定会被降低官位。所以在权利的驱使下,赵构和文官集团一再阻止岳飞收复汴京,并派秦桧与金朝谈判向金朝称臣。北伐就此以失败告终。

其实南宋初期还是有很大机会收复失地的。

南宋初期出了岳飞、韩世忠等一批能征善战的猛将而且金朝相对于辽国*局不稳,各部落之间相互攻伐不断。只要南宋君臣一心,是可以完成北宋未完成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的。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南宋中期屡遭变故导致北伐失败

南宋时期,宋孝宗无疑是北伐的有力支持者。宋孝宗虽然是宋太祖直系血脉,但到他那辈已经家道中落,只落个太祖血脉的空头名号。

小时候,他在贫困中挣扎,出售肮脏的食物,让他深刻理解人民的苦难,并在上任后实施了多项内*改革。但是,所有改革的核心仍然是服务于他所珍视的“北伐中原”。

令人遗憾的是,在他的统治期间,中兴北伐的四位将*死于不公正、疾病或衰老。而孝宗本人*事经验非常欠缺,遇到挫折与失败又打退堂鼓,等金兵不依不饶咄咄逼人之际又愤而求战。

如此反复,*队肯定是很难及时的调整并保持战斗力。所以孝宗时代的北伐以大失败而告终。不过严格说来,孝宗朝签订的《隆兴合议》已经是对高宗朝《合约》的纠偏与改善,不用再称臣,也减少了不少岁币。

而后,宋宁宗又进行了开禧北伐也以失败告终。不过开禧北伐的主导者是宰相韩侂胄,而不是宋宁宗。宋宁宗有点像宋仁宗,人品好,性格也比较温和。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意见,生活也较节俭,但是缺乏决断力与主见,不适合做帝王,所以朝*大权逐步被“相*”、“后*”夺取。

宰相韩侂胄是*门出身。一向好战而喜*功。这次北伐准备仓促又有内*出卖,导致四川防线差点失守,所以必然失败。

国家观念不强,东南地区人民只想偏安一隅

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南的人民压根就不想北伐,北伐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成功了他们也还是东南地区的普通居民,失败了还会劳民伤财。而且如果北伐成功收复汴京,汴京朝廷还有可能跟以前一样对东南地区的人民进行压榨掠夺。

靖康之前,北宋定都汴京,以汴京为中心,将收集到手的天下粮赋重新分配,自唐以后就已经衰败残破的关中地区才分到了一点残羹冷炙。靖康之后,汴京沦陷,西北地区再也没有办法通过汴京分配得到那一点小羹冷炙了。

从某种意义来讲,西夏的诞生是关中地区和河套地区彼此心照不宣共同谋划的结果——如果没有西夏的出现,并屡败宋*,形成严重的边患,汴京方面无论如何是不愿意将资源投放到关中地区的。

理由很简单,北宋立国就是以汴京为中心,以这个位于全国水系中央的枢纽来集中财富,控制国家,并压制其余的大都市。所以太原这座城市被夷为平地,而燕京则干脆让它留在契丹人手中,而不去将它收复,以免它成为第二个太原。

看北宋和西夏的交战史,感觉双方像是在打默契战。今天你占我一个寨子,杀伤若干人,明天我就把它夺回来,杀伤你若干人。战线不断地推过来一点点,又慢慢地被推回原地。

于是,关中地区就可以凭借着西夏,以西夏为本钱同汴京讨价还价,要求投放更多的资源到本地区。这种默契战培养出来的大宋禁*镇压农民起义还勉强凑合,但是遇到处于上升阶段的完颜女真,就彻彻底底漏了馅。

说到底,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达,以至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最终确立在东南,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尽管可以用养寇自重,以战养战,制造出西夏的方法来阻挡住一时,却阻挡不住一世,阻挡不住那一天的到来,就是靖康之变的发生。

其实宋朝每次北伐收复失地都以失败告终,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根源还是在于宋朝内部人心不团结。

宋朝曾经不止一次有机会收复失地一统中原,但是君臣不合或为了一己私利,把这些机会都错过了。但即使这样也不妨碍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一个朝代。

参考文献:

《宋史》

《宋朝往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