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日常,不是在看文献,就是在准备看文献的路上。选题,先看文献;准备实验,先看文献;写论文,先看文献……文献文献文献,科研*想干什么前都要先看文献。小说资讯这些就能够轻轻松松呆坐一整天,但面对相对枯燥乏味的文献,看着看着要么一脸懵逼心烦气躁,要么昏昏欲睡。
除了要读懂,还要对文献进行分析,特别是英文文献,我的小心脏,受不了啊!
如何在海量文献中快速搜罗并且掌握文献内容,成为科研路上必不可少的能力。到底有什么伎俩能够快速阅读大量文献,并且搜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呢,特别对于那些急于出成果或者研究时间有限的科研*?
撒网捕鱼,上岸分拣
与其采用独钓式,不如采取撒网捕鱼的方式进行文献搜集。即搜集关键词,定宽松一些,通过看题目判断是否与自己研究相关,然后批量下载一堆文献,后续再慢慢看,慢慢分拣。
有些科研*习惯找一篇就浏览一篇,确定是否有用,才下载。但对于有些英文文献的数据库,网络特别不讨好,而且在网页浏览,后续还要进一步看,进一步做笔记分析,何必呢?倒不如觉得题目有沾边的,统统下载,然后统一查看。
电子阅读更高效
接触过很多科研*阅读文献,习惯把文献打印出来,装订成一大摞,然后抱着文献,走到哪看到哪,什么时候抓个空闲时间又拿出来晃荡一下看看。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抓住碎片时间看文献,到底看没看呢?看多少了?其实这过程中,很多人都是边看边玩玩手机或者做下别的事情,美其名曰看文献,然后屁颠屁颠地走去跟导师抱怨文献太多,看不完。
与其这样,不如专时专用,可以采用电子产品阅读文献,既节约用纸,又可以增加阅读量,避免为自己找借口说没打印出来改天再看,甚至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查阅翻译,也不用整个单词慢慢敲,直接划词,省时省力。当然,对于一些重点文献,也还是可以打印出来慢慢品读,而上述的电子阅读,针对的就是文献的“海淘”。
辅助工具走起
阅读文献的辅助工具,不外乎翻译工具以及文献管理工具,这些工具要充分运用起来,所以就回到上述的电子阅读更高效,毕竟需要用电子阅读,才能使用各种工具。
把控目的定心骨
在开始阅读前,先明确阅读的目的,比如为了设计实验,为了写文章等等。根据目的的不同,选择性地浏览文献,能够在短时间内查看大量文献,同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般的阅读顺序,不外乎题目,接着摘要,然后正文。但如果明确了自己的目的后,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部分,甚至都不用看正文,或者有时候不用纠结文献中实验的具体过程等等。
另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应用文献管理工具对已读文献进行标记并做好笔记,方便后续查看与应用。同样对于与自己研究很贴近的文献,也是推荐详细浏览,有助于思路的启发。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相同的时间内,浏览处理的文献量就能大幅增加,真正做到“广泛涉猎”,再也不用担心导师老催着看文献了,轻松检索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