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雍正尊孔,清朝儒学思想维护了皇权意识,却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也就是雍正继位之后的第一年,在第三个月之后,雍正开始追封孔子的先世为王。

这一次追封,可以称得上是清朝的一次大封,这次,雍正皇帝一口气追封了孔子的五位先人,分别号“肇圣”、“裕圣”、“诒圣”、“昌圣”和“启圣”王。

其实早在顺治皇帝年间,也就是雍正的爷爷在位的时候,已经追封了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这样的尊号已经是荣耀之极。但是到了雍正朝,他又继续封了五位王爵,看见雍正帝对于尊孔一事远胜于他的祖先。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以后,这次的封爵使得儒家文化又一次的上升了一个台阶,达到了巅峰时期。

而这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其实质上也是希望通过对于中原人士思想的掌控来加强自己的皇权。

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使得雍正迅速地获得了大半人心,但是其中的一些措施,也同样束缚了清朝的思想发展。

一、“顶礼膜拜”的表现

1、为孔子避名讳

在此之前,为了表示对皇权的尊重,所以自古以来,民间都会对皇帝的名讳进行避讳。但是,雍正皇帝也要求对孔子的名讳进行避讳。

他下令,凡是全国各地的地名和人名都需要进行避讳。孔子的名是一个“丘”字,因此凡是姓名为“丘”者,都要加偏旁为“邱”。

因此,在后来,姓“邱”的人实同为“丘”。除此之外,全国地名当中,有“丘”的地名都进行了改名。

2、行跪拜之礼

雍正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在雍正四年,在为曲阜的孔庙大成殿题榜额,为《圣迹图像》作序的时候,亲自去拜祭了孔子,并对孔子行了跪拜之礼。

在此之前,清朝的皇帝在为孔子祭帛献爵的时候,是不会行跪拜之礼的,到了雍正这儿,他想也没想就拜了。

3、提高纪念孔子圣诞规格

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圣诞之日。在雍正五年的时候,雍正下令当年祭典孔子圣诞的典礼规格要与康熙皇帝一样,这天禁止屠宰牲口,天下必虔诚斋肃。

到了后期,雍正还拿出巨额的银两来兴修曲阜孔庙大成殿。这种隆重程度都是前朝所没有的。

4.“幸学”改为“诣学”

在雍正皇帝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出行办事的时候都是称为“幸”,到学校考察监督学校的情况也称为“幸学”。

雍正皇帝在尊孔的热潮之中,他昭告礼部,将“幸学”改为“诣学”,以示对孔子的尊敬之情。

二、束缚了清朝的思想发展

1、打击与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思想

雍正时期,对于儒家思想的解释只局限于“四书”和“五经”。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整个国家文人的思想发展。

长期以往,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只会四书五经,而不懂治国之策,整个国家都讲不具备活力和发展前景。

2、圈定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

雍正皇帝之前,历朝皇帝都是将“四书”和“五经”圈定为出题范围,这本身就限制了文人士子的视野。到了雍正时期,发展的愈加变本加厉。他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不仅要重视“四书”文,还必须做到“雅正清真”。这“雅正清真”中“真”字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要吃透教材,能够高度还原整个儒家经典的原来意思,并且要讲得情真意切。

雍正皇帝通过进一步的加强整个科举考试的要求和范围,使得从明朝以来的八股取士变得更加僵化。

雍正在位期间,通过以上的为孔子回避名讳、将“幸学”改为“诣学”、对孔子行跪拜之礼、提高纪念孔子圣诞规格等等措施,掀起来一股尊孔复古的潮流。

企图通过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提高整个统治之下人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维护国家的统治安全,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的思想管控能力,杜绝其他异端思想的存在。

参考文献:《清史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