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土匪窝当作补给站的郑成功
据《台湾县志》记载:“当国姓公卧病的当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蜂大作,初三更风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国姓爷归天。”
图1-1.雷震电闪
天昏地暗、*蜂大作、风雨交加、波浪冲天、雷震电闪、山崩地裂,天平雨晴了。这些词汇都很美,它们此时却都用于一件事情的描述上。
《台湾县志》记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死亡时用了六个天地异象作形容词,在确定他的死讯前却只用了一个极其平淡的意象作铺垫。
最后,普普通通地说出了“国姓爷归天”这五个字后,这段短短的文字陡然给人一种风云激荡、一代英豪谢幕的感觉。
图1-2.郑成功雕塑
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段话是什么感受。就我自己而言,我深深被作者的文笔和内容打动了。
郑成功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毋庸多言。
熟悉他生平的人都知道,郑成功之所以能够扛起南明*权反清复明的大旗,离不开他父亲郑芝龙的强大势力。
图1-3.郑成功祖庙
但是,郑成功并不是直接受其父亲资助而反清复明的。相反,在是否反清上,他们父子二人持相反意见。
郑芝龙本人在顺治三年(年)投降满清*府。
而这之后,仅仅依靠收拢郑芝龙旧部,郑成功就收获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股强大的力量表现为*事实力,就是让他成为当时纷乱复杂的闽南局势中一只真正的海狮霸王!
南明*权时,闽南地区除了有清朝官*、南明官*外,更多的是自立山头的土匪。
凭借着强大的*事实力,郑成功便是将这些土匪山寨作为了*事补给的重要营地!
图1-4.清世祖顺治皇帝像
何等的英雄气概?!
补给不够,土匪来凑!
将土匪当成了任人宰割的小绵羊,恐怕古今中外也少有了。
从郑成功生平的事迹来看,出生时父亲尚未接受明朝*府招安的他,身上带着浓厚的海上气息。
图1-5.海上船只
关于郑成功的童年,其中还有这么一段逸事。
郑成功是郑芝龙与日本平户岛一位当地女子田川氏所生,是兄弟俩中的老大。
当时其弟弟田川七佐卫门刚出生时,郑芝龙想接这一家人去南京。但是迫于德川幕府当时的*策,日本人一律不允许在海外长期居住,他的请求被日本*府拒绝。
郑芝龙一怒之下便调集了十艘战舰陈列在平户岛沿海,扬言不放人就开打!
日本*府因此而松口,答应放人。但是彼时田川七佐卫门刚出生,田川氏也刚生产,身体羸弱不宜于颠簸劳累,于是郑成功便独自前往南京。
郑成功的弟弟田川七佐卫门后来一直在日本本土居住,其一直是日本郑氏宗族中比较活跃的一份子。
图1-6.海上战船-仅供参考
年少成名的郑芝龙
郑芝龙,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著名海商。
他早年贫困,少年时期投奔在澳门做生意的舅舅*程,很快学会葡语,并开始为葡萄牙人作通事(即中间人,掮客)。
图2-1.葡萄牙币埃斯库多
当时,为了给葡萄牙人作通事,他还专门加入了天主教,其教名即尼古拉斯加斯巴德。
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大的缘故,郑芝龙有个小名叫“一官”,所以后来外国人多喊他为“尼姑拉一官”。
这个名字洋不洋土不土,作为一个趣谈放在此处。
郑芝龙一生传奇,除了少年时期给葡萄牙人当通事,他还曾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担任通事职务。
澎湖战役后,荷兰*队退守台湾他便跟着一起到了台湾。
图2-2.台湾澎湖双心鱼陷阱
环顾郑芝龙一生,其飞*腾达就由日本而始。
他于天启三年(年)替母舅*程前往日本运送货物,当时他18岁。
在日本平户岛,他认了当地华侨领袖,大海盗商人李旦作义父,从此在数年间大富大贵。
几年之间,背靠着李旦这座大山,他在二十岁出头便已经成了福建沿海的海上霸主!
图2-3.海上霸主-仅供参考
郑芝龙在日本娶有多名妻妾,其中一位妻子田川松即郑成功的母亲。
田川松本人也拥有一半的中国血统,她父亲是福建去日的一位*姓铁匠。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多中国人?
其实这是因为九州平户岛这个地方很特殊,它作为日本*府向荷兰等欧洲人开放的通商口岸,吸引了很多闽人来此做生意。
图2-4.日本九州美景
在晚明历史上,郑芝龙经历过两件大事情,一件是“澎湖战役”,一件是“清*入关”。
澎湖战役是什么战役呢?
它是使晚明*府意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和沿海防务薄弱的一次战役。
澎湖这个地方战略地位非凡,它地处漳州、泉州之间,距离两地很近,是一个重要港口。
从年开始,在东印度公司持续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的情况下,荷兰占领澎湖,可使明朝唯一通往南洋的海上商路断绝。
图2-5.澎湖列岛美景
其实,荷兰人当时占领澎湖并不是全为了战争而战争的。
他们曾经请求过与明*府通商,但被拒绝。
恼羞成怒之下,他们便出兵占领了澎湖。
荷兰人当时的原动机也很简单。
当时在欧洲,他们和西班牙关系闹翻后,西班牙所有港口针对荷兰人封闭。荷兰人想要在亚洲继续做生意,就得有自己的港口,开辟一条通往亚洲的新航线。
图2-6.西班牙科斯塔布拉瓦的布兰斯
在与众多中国海商的交往中,有说在海商李锦的建议下,荷兰人看中了澎湖这个地方。
于是,近千人的荷兰*队开始在澎湖岛上驻扎,建造城池。
这就是澎湖战役的开端。
澎湖战役的结果是好的,以明*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但是,整个作战过程是不顺利的。
荷兰人的火器远远比明*先进,靠着先进的火器,九百人的荷兰*队硬生生地将万余名明*死死拦住。
明*只能以人海战术,十艘火船换敌一舰的方式迎敌。
最后,还是靠着围困战术让荷兰人投了降。
此战过后,晚明*府彻底意识到了己方火器的落后,和沿海地区防守的薄弱。
图2-7.胡里山炮台红夷大炮
在时人的重视下,晚明*权开始加强澎湖的防守。
并且,通过在澎湖战役中缴获以及后续从沉船中打捞而得的红夷大炮,明朝开始进行火器的研究、改进,最后才发明了令满清闻风丧胆的红衣大炮。
可以说红衣大炮完全是对西方火器仿制、改进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红夷大炮是半自动火炮。一发炮弹能飞20里地,且能自动退膛。
天启四年(年),澎湖战役爆发时,为使荷兰人退出澎湖,晚明*府曾允诺荷兰可以在台湾通商。
但是当年七月份,荷兰人退守台湾后,却逐渐侵占了台湾。
从一开始的南台湾部分地区,到后来建立台湾城。
此后一直到南明*权(清*入关后)时,郑成功才收复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
为什么郑芝龙会有个天主教教名?
细心的朋友都注意到,我刚才在上文一直强调郑芝龙有个天主教教名,尼古拉斯加斯巴德。
天主教到底是个什么存在?
为什么能影响16世纪的荷兰?
它和基督教又是什么关系?
严格意义上来说,天主教属于基督教的一个流派之一,别称为“罗马公教”,其继承的主要是罗马帝国的思想。
图3-1.天主教
我前几期的文章原来“自由包容”、“忽悠”与“野蛮”产生了欧洲中世纪曾经也提过,基督教于公元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立为罗马国教。
君士坦丁一世的这个行为也有个别称,叫“米兰敕令”。
从那之后,基督教继承古希腊-罗马学说,与Germanwarriors(日耳曼人)合作统治了欧洲整个中世纪时期(公元年到14世纪的一段时间)。
在14-16世纪这段时间,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即欧洲学者认为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思想、制度体系才是完美的,整个中世纪都是“黑暗时代”,在开历史倒车。
所以社会要进步,必须仍旧全面使用古希腊-罗马帝国制度!
图3-2.文艺复兴时期壁画
这个说法我认为一定程度上没有错。
相比于罗马帝国的包容与雄厚的文化来说,蛮族出身的日耳曼人及教义包容性较弱的基督教确实在思想上薄弱了一点。
毕竟两者产生的年代也不一样。
而且,继11世纪继承希腊学说的东正教从基督教分裂出去,到了东欧一些边缘地带以后,欧洲人民认为罗马的就是完美的没有错。
本质上这还是受了天主教的影响。
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其实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脱胎于犹太教的原始基督教教义,另一部分来自古希腊-罗马帝国学说。
图3-3.犹大
当时属于希腊意识形态的部分形成了东正教,属于罗马意识形态的部分形成了天主教,原始的基督教意识形态自然也不甘落于人后。
在文艺复兴的压力下,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新教产生。
新教的产生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果,它其实就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通过对历史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偶然性里渗透着必然性。
简要分析一下,中世纪长久的统治以继承古希腊-罗马学说的天主教为主,文艺复兴运动又是“挺罗派”,那么思想中“抗罗”的人们必然会组成一个组织与之抗衡,这个组织体现在基督教里就是新教。
新教有个别称,叫“抗罗宗”,这里“罗”指罗马。
文艺复兴运动向过去学习,那么延续这种精神,必然有人会对此前更加久远的历史感兴趣。这体现在宗教中就是倡导摆脱中世纪规则束缚,回到罗马帝国以前状态的基督新教。
图3-4.新教教堂
关于基督新教的产生,首先离不开的就是三大宗之一的路德宗,也叫信义宗。
事情还得说回年,马丁路德这样一位非常严谨的修道士,他偶然翻看圣经保罗书信时发现保罗的信里写道:
faithalonewillsaveyou。
马丁路德瞬间就豁然开朗了,而此前他一直纠结于罪恶加身的自己为什么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由此,马丁路德开始公开炮轰罗马教皇,并在此之后将圣经翻译成了德文。
原本在天主教教义中,翻译圣经及私自解读圣经者都将被视为异教徒,处以火刑。
但是得益于当时欧洲印刷业的兴起,马丁路德迅速就获得了舆论和部分德国贵族的支持,并因此而免于宗教刑罚。
并且在多方支持下,承袭他教义的新教路德宗产生。
图3-5.马丁路德雕塑
同时期,瑞典形成了加尔文宗。而马丁路德的思想传到英国后,在英国人持续的改良中则形成了安立甘宗。
这就形成了基督新教主要的三大教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
当时,加尔文宗已经在荷兰等地扎根。
上文我们说过,郑芝龙为了与葡萄牙人通商,加入了天主教并取了个天主教教名。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基督教派别这么多,郑芝龙偏偏要加入天主教呢?
因为葡萄牙本身就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天主教文化扎根极深,直到至今,葡萄牙仍有84.5%的人信奉天主教。
荷兰也是如此。虽然荷兰信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现在在荷兰境内还是以天主教徒居多,其人口中天主教徒占29%,基督新教徒占19%,伊斯兰教徒占6%。
所以说,以当时的世界局势看,郑芝龙入天主教是最能为西方各国所认同的,毕竟天主教扎根于欧洲土地中长达千年!
图3-6.17世纪塔斯曼访问斐济
参考文献
[1]金国平,吴志良.郑芝龙与澳门——兼谈郑氏家族的澳门黑人[J].海交史研究,(02):52-63.
[2]闵建伟,刘新慧.浅析明末澎湖之战及其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4):17-19.
[3]JohnHirst.TheShortestHistoryofEurope[M].OldStreetPublishing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