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40.html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历史上更迭的朝代数不胜数,而元朝是少有的非汉族建立起的王朝。但正是因为统治者是外来民族,所以当时国家中存在十分明显的民族歧视,上层阶级对汉人百姓的压迫十分严重。
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令百姓民不聊生,汉人即使遭遇了强盗,官府衙门也不会特别重视,社会阶级的矛盾愈演愈烈。
百姓被剥削的太久最终民怨爆发,人民纷纷揭竿而起,造反的理由名正言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起义*的队伍也就有了后来的红巾起义。
明太祖朱元璋亲手结束了蒙古民族的统治建立起了明朝,自此历经不足百年的元朝覆灭了。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深知超纲紊乱、压迫百姓的利害,对内对外皆需稳定的秩序。
于是明朝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开始对外征讨屡屡进犯边境的游牧民族,从根本上解决了针锋相对的民族矛盾,御驾亲征的朱棣甚至打到了封狼居胥。
外患暂时得以解决,接下来就是对内的整治了。内部*权不稳同样是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所以朱元璋意欲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整肃朝廷官员的作风。
但仅仅严惩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还不够,也需要详尽的掌握满朝文武大臣的动态和情况,于是就设立了锦衣卫。明朝延续的二百多年时间里,锦衣卫一直尽职尽责的为皇家办事。
但篡位的朱棣怕大臣们不满他的上位,于是加强了对官员的管控,但锦衣卫也有力不能及的时候,于是朱棣新设立了东厂这个特务组织。
一、锦衣卫力压东厂
锦衣卫是**搜集情报的机构,在很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它的存在,上至保护皇帝监督藩王,下至审讯犯人搜集情报,锦衣卫都发挥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锦衣卫只听命于皇帝只为皇帝办事,所以很多皇亲国戚、朝堂大臣都不敢招惹锦衣卫,生怕自己的小秘密被挖出来,所以锦衣卫在明朝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但由于锦衣卫在多起案件中有过许多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朱元璋就裁撤了锦衣卫,这一特务机构在朱棣上位后才重新开启。
但统领人锦衣卫指挥使由于利欲熏心意图谋逆,被朱棣发现后立即处死了。但这也让朱棣明白,过于信任锦衣卫就会导致一家独大,为了制衡锦衣卫的权利,朱棣着手设立了大内特务机构东厂。
有特色的是,东缉事厂是由太监掌管的,最高统领厂督同样也是太监的身份。皇亲国戚有可能会谋反,文武百官又怎会真正的跟自己一条心,左思右想下朱棣将目光放在了宫中的宦官身上。
因为是服侍的奴仆,没有立场没有野心,所以更好掌控,但东厂平日里总干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这群宦官一直被他人鄙视。
二、东厂蒸蒸日上
其实东厂刚开始建立时并不受人待见,锦衣卫处处压他一头,但后来锦衣卫的权利被制衡后,二者就没有直接的强弱之分了。
但由于东厂组成人员的特殊性,更会阿谀奉承皇帝,所以地位升的也比较快。况且平日里和皇帝相处的时间比较多,习惯喜好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可以准确的揣测出圣意。
许多事情皇帝可以借东厂的手去办,既不会给他人落下口舌,又可以很好的斩草除根。宦官大多从小就进宫服侍了,很难跟其他大臣接触,也难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所以东厂愈发受皇帝重用。
明英宗时期,东厂的势头逐渐盖过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认了东厂厂督王振为干爹,可见其势力发展之大。
最开始的抓捕犯罪之人是由东厂来负责,但是审问及后来的事情就需要交给锦衣卫了。虽然明朝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宦官干*,但影响了朝纲的宦官仍然不少。
仗着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就开始滥用私权,以至于东厂的势力一度碾压了锦衣卫,在宫中的势力越来越大了。
但好景不长,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便不再信任东厂了,二者的地位发生了翻转。即使是明英宗驾崩后,东厂与锦衣卫之间的纠葛仍然没有停止,锦衣卫的地位也忽高忽低。
后来不愿意任用锦衣卫的成化帝,又不信任东厂的办事能力,进而一手创办了西厂,统领西厂的都督汪直仍然是太监。
但太多的大内特务机构很难掌控,各个机构间很容易串联勾结,导致统领人权势过高。所以西厂后来就被取消了,重新回到了锦衣卫和东厂相互制衡的情景。
西厂只是短暂的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因为不好掌控就撤销了,随着明朝存在了两百多年的,依旧是屹立不倒的锦衣卫和东厂。
明朝时期的权势空前加强,中央集权的巩固离不开锦衣卫和东厂两大机构的辅佐,二者之间也在明争暗斗。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太过重用宦臣,以至于令东厂的势力发展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涉及朝*了,这也逐渐形成了宦官干*的局面。
原本只是为皇帝服务的两个机构,但东厂所行之事动摇了国*,这是万万不该的,最后招致数年的骂名也是罪有应得。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