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烦恼”推动了科研方式的变革,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创了国内文献数字化的先河。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内信息化水平和计算机普及率较低,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仍然占据主流,北京金图创联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唯正是在这样一片鸿蒙之中不断摸索,凭借着自身的卓识远见洞悉到学术资源电子化的广泛应用需求,从而一往无前地踏上了这条创业道路。
年至年期间,赵唯还在中科院从事科研相关工作,正是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使他比普通人更早的了解到传统阅读方式的不便。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不仅需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面对着不可外借的期刊,更是需要进行大量的摘抄、复印,这种繁重而又低效的工作方式使他不堪其扰,如此查阅资料不但造成了大量时间精力的消耗,最关键的还是会拉低工作效率,耽误工作进程。由此,他切身体会到了传统文献查阅方式给科研带来的“烦恼”,同时他也坚信有着同样困扰的科研人员一定不在少数,怎样能提高文献查阅的效率,让大家“脱困”?由此,变革的种子便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中。
时间进入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年,在机缘巧合下,他获悉了电子文献的存在,而变革查阅方式的种子也在此时生根发芽。他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解决“困扰”的方向,凭借其以往的工作经验,加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发觉到学术资源电子化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这颗由小小烦恼中诞生的萌芽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茁壮成长,年他毅然决然进入电子图书领域。在工作期间,他发现外文电子文献对于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于是在年他创立了能够承接外文图书电子化与数字化业务的北京金图创联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
学术资源电子化行业作为新型产业,一直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随着时代的推进与公司的发展,北京金图创联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很快就迎来了第二次创业高峰,赵唯意识到学术资源的电子化不能单单是信息内容载体的改变,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学术资源的整合。依托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使死板的文献资料成为“活着的学者”,通过学术资源的电子化来揭示学术发展趋势与规律、梳理学术脉络,进行相关的资源推送,使广大科研人员能利用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源成果。
这一认识上的突破使北京金图创联国际科技有限公司逐渐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突破,他们不仅进行了专业知识学习、研究,为了保证产品的实用性,还走访了大量的学者,历时七年之久,最终使其研发成果由简单的搜索系统逐步演化成智能可视化的文献分析系统,从最初的文献查找工具演化为辅助用户进行文献综述的学术工具。
时至今日,北京金图创联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经历了十九个春秋,现阶段公司的主打产品已进入新一代的“慧知外文文献可视化引文分析平台”,并已于近期正式投放市场,现有几十所科研单位与院校成为产品的用户。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代表的一部分院校甚至将他们公司的培训课纳入了正式的教学范畴。目前,慧知外文文献可视化引文分析平台拥有5.8万的期刊数量和1亿文献数量,而引文数量更是高达9.6亿,大量的文献资料数据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科研需求、提高了数据可视化分析的准确性。慧知外文文献可视化引文分析平台还能够通过独特的AI算法解构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的关系,再现某一领域的发展历史和脉络,帮助科研人员从中获取主流研究信息、挖掘创新研究方向。不仅如此,该平台还能通过学科或关键词的共现关系洞察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揭示主要研究和内容,更为出色的是,该平台可以通过文献耦合、作者耦合和期刊耦合等进行数据挖掘和图谱绘制,从而发掘更多重要文献。
赵唯介绍,慧知外文文献可视化引文分析平台不单单是一个文献搜索工具,更多的是一个帮助挖掘学术方向的科研工具。它能够给予科研人员启迪,使其以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启发科研思路,揭示隐藏在文献内容背后的关键信息;一键式生成科研分析报告,更是能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该平台还能将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创新性变革,对繁杂的文献进行筛选、整合与评估,以可视化的方式帮助科研人员洞悉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在极大程度上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
不过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赵唯坦言,目前他们的产品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还需要更多创新型思路,才能有更多发展上的突破,赵唯认为,他们可以在人工智能科学可视化以及自动生成文献调研报告为主要突破口,和各高校图书馆、科研处进行合作,提升其产品的文献选题与综述相关课程的品质,力求更深层次的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对于学术资源电子化他的态度乐观而积极。他认为,数字信息资源对学术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可逆的,利用分析工具提供各种情报分析报告为科研管理机关的决策提供坚实的信息依据。慧知外文文献可视化引文分析平台使学术界文献汇总和分析的门槛大幅度降低,这使得学者在文献综述的视角变得更加宽广,研究的速度大大加快,他坚信在不久的未来,他们的产品将成为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为科研人员创造出更为高效的、高质量的科研搜索环境。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