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T34坦克到底烂成了什么样才急得苏军动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651550.html

T34坦克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它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明星车辆,就算是到了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的今天,这辆坦克的热度一样没有减弱。当然细细一想,这成就里也含有了不少无脑的吹捧,就自身属性和战斗能力来看,T34坦克其实不是很尽人意。它的成功一多半和里面那些无畏的车组成员有着密切的联系,驾驶着粗制滥造的坦克,并前仆后继的将生命献给了保卫国土的伟大历程上。

苏联在二战前的准备,以及T34坦克的研制

苏联坦克往往给人留下不修边幅的印象,这倒是一个事实,不过这并不能代表苏联坦克上不了精致大雅的台面,就算是T34坦克,也有细节可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战争即将到来的气息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着人们“该多备点新花样的武器了”。在此紧迫的环境下,苏联没少在坦克研发上下功夫,以象征着工业能力的重型坦克来看,当时没事开重型坦克出来遛的,也只有法国和苏联了。当然,因为多炮塔在当时比较风靡,所以苏联的重型坦克没少走弯路,直到KV系列出现后,才算走上正轨。

以KV系列及多炮塔坦克的标准来看,它们强不强是一回事,本身并不是很适合大量列装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成本太高了。反观苏联当时的主力坦克,T26首当其冲,其设计源自英国的威克斯6吨级坦克。各项性能还算是优异,但在西班牙的战争中,它就已经有了落伍的趋势,直接开着它去迎接二战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而BT系列的快速坦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诞生时间要早于T34而且还为其原型,但BT坦克生产难度要比T34高一些,另外苏联人也很快就发现了,坦克开太快对于自身所处的情形没什么用。

年到年期间,鉴于在BT坦克上取得的一些成果,先后有三款原型车问世,分别是A20、A30、A32。其中A20本质上与BT坦克无异(重点还是在机动方面),而A30炮塔设计的过于狭小,甚至无法承受短倍径76mm炮的后座力。所以各方面较为合理的A32成为了最终敲定的方案,并经行了少量的量产,本想在苏芬战争中试一试威力,但刚运到前线战争就结束了。而后苏联*方决定对A32进行火力和防护的升级,进而诞生了最初型号的T34坦克,那时还比较精致。

T34坦克的属性,流水的炮塔铁打的车身

T34的具体重量就不说了,因为在车身没变的情况下炮塔换了很多款,基本上是在25吨到32吨之间浮动。早期的T34坦克,使用的是一个焊接而成的两人炮塔,继承了A32,同时武器也已经换成了KV1一样的“F-32”型坦克炮。因此内部空间狭小,车长兼职装填手,外加炮弹全部存放在车身内,装填与指挥极为不便。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炮塔舱门的设计比较独特,为一个较大的四边形前翻盖。而后为了简化生产,苏联又重新设计了一款铸造炮塔,也就是在76mm炮版本中最常见的那一款。

而后随着战事的深入,76mm炮的威力已经无法再达到标准,为此苏联人将目光投向了曾经给KV坦克准备的85mm炮上。这款火炮源自型防空炮,炮口初速达到了每秒米,虽然远赶不上同为防空炮改进而来的88炮,但这是让T34坦克能延续下去的唯一选择了。为了迎合这门火炮,原先的双人炮塔被一个全新的三人炮塔所取代,同样采用了铸造的方式。多了一名装填手之后,新型T34比以前好用多了,而这种装备85mm炮的T34,经常被称为“T34/85”。虽然在年的时候才诞生,但它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了年(波兰生产线),至于服役期限,在某些国家好像还没有结束。

再来看看这辆坦克的车身,在换了多款炮塔的同时,这车身到底有什么好处,才让苏联人坚持使用呢?其实车身也没什么好的,战争时期异常紧迫,苏联人想换也不是轻易就能换的。在防御方面T34车身虽然采用了大角度的倾斜姿态,但实际厚度只有45mm。这在二战前期都已经算是薄的了,如果算上等效值,则厚度可以达到90多毫米,前提是炮弹以水平方向打过来。另外,因这辆坦克采用的钢材质量较差,就算达到了阻止击穿和跳弹的条件,较薄的钢板遭受冲击时也容易发生碎裂。若是遭受高爆弹的轰击,等效值和倾斜角度带来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和当时的绝大多数坦克不同,T34采用了后置后驱的方式,即是发动机和驱动都在后面,而其他国家基本都采用的后置前驱的结构。因此少了纵贯车体的传动轴之后,T34的车体得以更低矮一些。动力系统都在后面不仅方便修理,在坦克前部被击穿时也不会轻易失去移动能力,前提是驾驶员还活着,这也是现代主战坦克的大趋势。同时后置驱动轮等同于“推车”,爬升力要强于“拉车”式的,配上宽大的履带,在苏联的地形上再适合不过了。至于悬挂,苏联使用了较为复杂的克里斯蒂式,这和T34粗制滥造的标签并不相符,另外T34本就因装甲倾斜角度大内部空间狭小,而克里斯蒂悬挂的内部结构又占用了一大部分。

悲壮的T34,一脚油门撞向德*坦克

关于T34坦克的实战效果,其实真的不怎么样,早期T34内部配置极为不合理(通讯设备也没有),车组也多为新兵,导致在和德*坦克交手的时候显得笨手笨脚的,更何况本身除了动力系统外再无亮点。可能有人会觉得,德国的豹式和虎II借鉴了T34坦克,实际上这种说法根本就不成立,只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有些根深蒂固罢了。而装备85mm炮的T34比前者的情况要好了很多,但也只是被迫顺应现状的产物,除了看起来挺顺眼以外,并没有什么值得追捧的。

有说法T34的车组成员经常会在一声“乌拉”之后,以撞击的方式攻击德国坦克或步兵。比如说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门口正在打仗,里面刚下线的T34在没有炮弹的情况下就冲了出来,这种情况倒不是不可能,但不可能的几率要更大一些。而库尔斯克坦克会战中,这种现象还是很现实的,当时T34装备的还是76mm炮,远距离上难以对虎式坦克造成有效伤害(就算是85mm炮在米效果才明显),另外精准度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遭遇德国坦克之后,苏*往往需要贴近了打才能有一定效果,既然都贴近了,那就不如直接顶上。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无奈的表现。

结语

如果将生产便利算成优点的话,也不是不行,但这个优势一样是向现实妥协的表现。T34各型号总产量辆,但我们忽略了一点,这辆坦克一直生产到了年,而在苏德鏖战的时期,T34的真正产量又有多少呢?援助法案下,苏*一样使用着万余辆英制坦克和谢尔曼坦克,只不过没有被宣传。而我们常说“T34和虎式、豹式比,性价比超高”,为什么非要和这两货比?德国到战争结束时,主要生产的一直是四号坦克。与其重视车辆,倒不如重视驾驶的成员们,尤其是驾驶员,值得我们缅怀一下。

参考文献《二战时期苏联装甲车辆》、《T-34-85MediumTank》、《PantherVST-34Ukrain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