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蒋廷锡被雍正任命为考官,母亲生病无法静心 [复制链接]

1#

飞鱼说史

乾隆皇帝之后的清朝,逐步走向了世界,不少西方的传教士慕名而来,在他们看来,东方遍地是*金。

不管来到大清朝地盘的他们是否如意,但是紫禁城周边的大街小巷里却有了很多外国人的面孔,当然这些传教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敢放肆的,因为那时候的清朝还不是慈禧统治时期的清朝。

那时,有些西方人来到了中国,就不愿意再走了,久而久之,他们还能说一口流利而阴阳怪气的中文,这群人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通。

当然这只是他们自己封的,他们究竟是不是中国通呢,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雍正是清朝康熙和乾隆之间皇帝的年号,但是就有一个自诩为中国通的认为雍正是明朝的年号,他觉得清朝康熙和乾隆这两个年号是连着的,毕竟大家都在说“康乾盛世”,根本没有雍正什么事嘛?

对此,相信不少人是无语的,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少人认为康乾盛世根本没有雍正的贡献,即便是现在依然有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这只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确切地说是对雍正的一种误解。

提到雍正,相当一部人认为他是残暴的,但雍正绝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他还有体恤下情的一面,而对于这点,清朝时期著名的画家蒋廷锡是极其有感触的。

有一次,蒋廷锡被雍正任命为考官,母亲生病无法静心,但他展开圣旨后却热泪盈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说此之前,我们先看看蒋廷锡的人生履历。

康熙:不会画画的官员成不了好学士

蒋廷锡,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饱读诗书,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官员,而他的兄弟蒋陈锡也曾任山东巡抚和云贵总督,由此可见,蒋廷锡的家底很厚。

或许从小受到了家庭的熏陶,蒋廷锡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尤其是画画更是一绝,时至如今,我们依然能瞻仰到蒋廷锡的画作,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优秀画家。

学而优则仕,蒋廷锡在那个时代也不能免俗,他也走向了官场,在康熙时期,他就凭借着自身的能力,被赐为进士,后来升迁为内阁学士。

蒋廷锡真正走向位高权重是在雍正继位之后,雍正很看重人才,对于蒋廷锡也是格外重视,雍正元年,就升迁为户部侍郎,蒋廷锡在任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可以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好官,当然也是雍正眼中的良臣。

雍正四年,蒋廷锡进一步高升,升迁为户部尚书,也就是在这一年,雍正又给了蒋廷锡一份美差,让他充任顺天乡试的考官,不过这却让蒋廷锡如坐针毡。

蒋廷锡:其实我的内心是不想去监考的

能被皇帝任命为乡试考官的官员,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毕竟乡试是一次笼络将来新官员的一种途径,这在清朝后期则更为明显,不少学生正是依仗着监考老师的关系好而一路飞*腾达,比如说李鸿章就是曾国藩的好学生。

不过蒋廷锡得到这一殊荣之后,并没有多开心,反而有些闷闷不乐,但君命不可违,蒋廷锡带着一份忐忑还是入了,这个“闱”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考场,不过要比现在的考场要求更高,因为一旦乡试开始,任何人员是不得出入的。

或许有些人就说了,现在的考场不也是如此,当然也是如此,但现在考试的时间要比清朝时期短的多,在当时一场考试要历经很多天,乡试不结束,考官和考生就只能一直在里面呆着。

不就是监考嘛,蒋廷锡为何却忐忑呢,这是因为在他进入考场之前,他的老母亲病重了,作为孝子的蒋廷锡生怕一场考试下来,自己却和母亲阴阳两隔了。

雍正:请各单位注意有没有来自常熟的家书

蒋廷锡的忐忑,自然也瞒不过雍正,但是圣旨已经下了,而且蒋廷锡也已经进去了考场,自然也就没办法再更改,不过雍正为了让蒋廷锡好好监考,也是费了心思。

他让掌管书信的官员密切注意有没有从常熟寄给蒋廷锡的家书,等来等去,还别说,真有一封从常熟寄给蒋廷锡向他报告老母亲平安的消息。

不过怎么把这封家书传递给考场中的蒋廷锡呢,雍正又犯了难,因为当时的考场是全封闭的,是不允许从外界往里传递任何书信的,而雍正也担忧传进考场的书信以后会成为其他官员弹劾蒋廷锡的“把柄”。

而雍正为此又动了脑筋,动了什么脑筋呢,他给蒋廷锡下了一道圣旨,而在这圣旨中,并且把从蒋廷锡母亲病情好转,向他报平安的信息写进了圣旨中。

圣旨送到了考场中正在焦急不安的蒋廷锡手中,蒋廷锡展开圣旨,那叫一个热泪盈眶,从这封圣旨中,他不仅知晓了自己母亲平安的消息,更看到了一位帝王为一个臣子所做的暖心之事。

仔细想想,蒋廷锡的感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蒋廷锡老母亲的安危,对于雍正来说根本不在意,但是他在意蒋廷锡,在意自己的臣子,所以他做了一个皇帝不该做的分外之事,纵观中国历代帝王,能如此体恤下情的皇帝,其实少之又少。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不难看出,雍正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他是形象的,是立体的,如果片面地认为雍正是严苛的、是暴虐的,则是对雍正的最大误解。

历史需要真相,也欠雍正一个客观评价,那么究竟雍正严苛的那一面又是怎么样呢,我们后续再说。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清史稿》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