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实现文明的跨越 [复制链接]

1#
北京雀斑医院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211209/10052057.html

前言

职官制度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治经济的发展,由简到繁,逐步完善的。周人祖先自公刘“修后稷之业,务耕种”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道之兴自此始”。古公亶父在后稷、公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展农业,同时改变之前那种类似于戎狄的生活方式,开始营建城郭房屋,建造城市居住,并设立五官有司,至此,周人的国家形态开始萌芽。

公元前年,周武王于牧野击败商纣大*,商朝灭亡,周人正式成为天下之主。为了便于控制庞大的土地,周人实行分封制,确立宗法,推行井田,国家机构在周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西周时期诸侯分布图

那么,一个偏于西方的落后戎狄中的小方国,何以迅速崛起?不仅攻灭了立朝六百年的殷商,继而创立八百年基业的大周朝。这其中除了殷商后期的暴*恶行,和周人自身的努力开拓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周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建立健全中央*权机构,和选贤任能的制度。从而,保证了各种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保障了各领域工作的顺利开展。

周人灭商之前的国家制度建设

早在古公亶父的时期,周方就设立了“五官有司”,官制雏形已经出现;到了文王时期,为了寻找贤哲之人,文王本人“日中不暇食以待之士”,因此“士以此多归之”,特别著名的就是文王访姜尚的故事,就出自此处。

▲姜子牙吕尚

武王继位后,“任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可见,在周方灭亡殷商之前,就为建设国家*权,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尚书·立*》中记载有周公告诫周成王的内容,文王和武王特别注重吸取夏商选人任官的经验,分别从*务、理民、执法三方面考核官员们的水平,从而更好的任命他们做臣民的长官。这一切都说明,文王武王极其重视国家*权的建设。

《通典·职官一》这样记载周初中央行*机构的建设情况,“周成王既黜殷命,参考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各有徒属,周于百事。”虽然此说,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人构筑的理想方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周前期,针对社会*治经济*事的形势变化,的确参考了殷商官制,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变,从而奠定了西周中后期,中央官制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官制初成

西周前期主要是指武、成、康、昭、穆五位君王执*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西周自身的发展,乃至中国的发展,都显得极其重要。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制度的开创和厘定,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西周前期的中央官制,根据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夏商两朝的官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到西周中期,已经基本实现系统化。此时的官制,既有原始社会遗留痕迹的残存,又有夏商机构职官的制度照搬,更有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提高。可以说,它的特点非常鲜明。

1、对最高统治者称谓的变化及实质

殷商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这不仅体现在文献记载中,也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特别是甲骨文的证实。不过,殷商时代,除了商王被称为“王”,其实,那些遍布各地的方国首领也有被称为“王”的习惯。

▲武王伐纣

这种现象如何解释,顾炎武提到,在周人刚刚得到天下之后,其最初统治者也被称为“王”,而非后人所熟知的“天子”,这主要是因为“自殷以前天子诸候君臣之分未定也”。

▲周文王

但是这种现象到康王时,开始发生变化,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开始将“王”与“天子”并称。王国维对此解释为“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夏诸候之长,而为诸候之君,其在丧服则诸候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盖天子臣诸候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西周初期周王称谓的变化,反映了,周王的权力相比于商王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另外,“天子”之称,是建立在西周的国家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它适应了国家新的发展形势,是西周在文化和文明上得到巨大发展的明证,类似于后世嬴*创立“皇帝”的意义。

2、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

西周前期,中央*权机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天子,辅佐周天子的有太师、太保、太傅等,他们处于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的是卿士一级,包含有“六卿”和“三司”,继续往下的第四个层次,属于两寮的具体办事官。

位于第二层级的太师、太保、太傅,就是被后人所熟知的“三公”,只不过当初还未形成“三公”之名,但是的确有“三公”职官之实。从金文和文献的记载看,太师和太保都是既掌管民*,又掌管**,并无太具体的划分,不过总的来看,太师侧重于**,太保则更倾向于行*。

▲周公

至于太傅,此官职的记载只见于文献,而未见于考古金文,不过考古铭器记载有“小辅”,显然是与“大辅”相对而言的。可见,周初设置“太傅”一职当属事实。只不过,大约从周公由太傅迁任太师之职后,太傅的职位就逐渐废止了。

总的来看,西周时期,确实已经产生了“三公”之职,不过因为官高爵显,只有确实有合适的贤哲之人的时候,才会任命,否则的话,只能一直空缺下来。特别是太傅一职,并非常设之官,常设的只有太师和太保两个职位。

卿士,也写作“卿事”,是周天子左右高级官员的通称。西周的卿士有“六卿”“九卿”两种说法,不过大多学者认为应当取“六卿”说,所谓“九卿”出自《吕氏春秋》,“九”不应当被视为具体的数字,而是泛称“众多”的意思。西周的“六卿”说,主要包括太宰、太史、太祝、太宗、太卜和太士六种官职。而“三司”则包括司徒、司马、司空等三个主要的职位。

太宰一职在西周金文中多写作“宰”,而且从铭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太宰为周王的近臣,地位非常重要。《左传》中曾记载“周公为太宰”,可见,周成王时期的周公在任职太师的期间,还兼任了太宰一职,同样,《书·顾命》中也曾记载召公在任职太保期间,也曾兼任过太宰一职。

▲周公扶殷民

太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太宰是周王朝的行*事务总管,负责有执行安邦治国的根本大法,在协助周王治理事务的同时,还要管理群臣,统驭万民,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行*、财*等重要事务。因此,才会由周公、召公兼任的方式来履行太宰一职。

太史也称作册,主要负责奉周王之命,记录和颁布各种诰书等,属于史官的一种。《史记·周本纪》中曾记载,“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可见,毕公曾任康王时期的作册一职。

太祝为天官六大之一,其职位非常尊贵,成王时期,周公为太师的时候,他的儿子伯禽就担任太祝一职。太祝主要掌管,王室的祭祀。古时候,祭祀为国之大事,因此,太祝为*府的要职。

太宗,也就是宗伯,《周礼》中记载,太宗一职,主要负责掌管国家礼仪。太卜,在《周礼》中,被描述为“掌三兆之法”“掌三易之法”“掌三梦之法”,因此,这一职位主要负责卜筮。太士,金文中称“士”,郭沫若在《考释》中说太士“与大宰同级”,至于其职能,《周礼》中并无记载,郭沫若认为“大士,余谓当即内史”。

▲召公封燕

司徒,负责掌管天下的土地和户口,以及治理人民的事情。其中包括管理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和教育人民、选善黜恶的职责,故有“农父”之称。司马一职,主管王畿内的**、*赋,以及选拔官员,同时还掌管各地诸侯的事务。

司空,在金文里,被写作“司工”,《周礼》中的司空篇已经遗失,从金文的记载来看,司空一职掌管营建城郭,建立宗庙社稷,督造宫室车服器械,同时还兼管司寇的刑狱诉讼的职事。

“三公九卿”的雏形已现

可见,西周时期的中央官制,在周天子下,三公、六卿、三司的职能划分,显然已经成为后世“三公九卿”的历史源头。它的官制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夏商的优点,还做出了许多新的创造和提高。比如殷商的史官尹、作册、史、卿事,都沿用到了西周,而司寇、司土、善夫,则为纯粹的周制。

▲周朝等级

总结

西周时期的中央官制,与后世的官制相比,尽快有许多弊端和缺陷,但和前代比,显然有着巨大的进步。它的*府机构设置简明而有力,官吏选拔少而精干,这不仅有力的推动了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对后世中国的官制建设影响,亦意义深远。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周王朝官制的演变,告诫了我们,历史的发展必然会堵死任何复古的倒退之路,倒退是不会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关于西周中央官制的几个问题》

《西周中央官制的演变》

《简论西周前期中央官制特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