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庞杂泛滥中,沈括为宋代的医药档案理出一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m.39.net/disease/a_6359070.html

在宋代,官方对于医药档案的整理十分草率。沈括强调在收集档案之后,要“必睹其验,始著其篇”,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档案鉴定思想。《梦溪笔谈》里的许多科技档案,就是他在经过反复试验鉴定的基础上,方才予以采纳的。

沈括的档案文献鉴定工作及思想

一、亲身实践鉴定档案

沈括在多年搜集医方的过程中发现,众多流行的医方之中真正有疗效的好方是极为稀少的。

北宋的方书庞杂泛滥,同一方剂有时相差极大。这种疾病与治疗方式的脱节,不仅让病人无法选择,就连医生也有无所适从之感。

沈括不满于这种滥用成方的不良风气,为了切实改变“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的状况亲自编订了《良方》一书,由博返约,务从实效。他在《良方》自序中明确指出“方不在多,而在良”。而证明良方确有实效的标准就是要先“必目睹其验”,然后才能始。

由于沈括坚持以“目睹其验”作为鉴定医药档案的原则,所引档案都能治验病症,转录了许多简便易行且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医方。

且因为对诊疗过程详加记录,所以相关内容都有据可依。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使藏书受损,北宋规定凡馆阁任职人员,要轮流在馆阁值宿看守藏书。沈括记载了馆阁官员轮流值宿的事迹。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宋代为藏书的馆阁安排了专门的任职官员,又明确了必须在馆阁轮流守夜的规定。

为了核实守夜的执行情况,还制定了“宿历”按表轮值,每次守夜都要登记备查以明确保管责任。若应值宿的人员因故请假,可以豁免值宿,但因故免宿不得超过五日,且都要在“值宿表”中说明具体情况。

当时的守夜官员多以“腹肚不安”作为豁宿的理由,时间一长,人们就戏称“宿历”为“害肚历”。由此可见,北宋设置的图籍档案管理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这种派专人轮流对档案保管机构进行值宿的制度,直至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实行的必要。

二生产实践鉴定档案

除人工实验外,沈括还会结合现实的生产实践来鉴定档案文献记载中是否存在谬误。如《梦溪笔谈》辩证篇记载,沈括曾在《汉书》中看到于定国可以饮酒数石却不醉一事,感到十分迷惑。人腹如何能盛那么多的水尚且值得怀疑,更何况是饮酒至数石还能神智清醒。

为此他特地去考察了不同时期的酿酒工艺,发现在宋代的制酒法中每斛粗米可酿酒六斛六斗。如果按汉代的方法只是保持微薄酒味,神智不乱倒也不足为奇。

但汉代的一斛折合到现在也有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如何能一口气盛下二斗七升的水量。

他还经常用方言来训诂一些字的含义,将有些很平常的东西与典籍记载联系到一起,从而提出一些颇有启发意义的创见。

对于《庄子》一书中提到的“程生马”一事,沈括翻阅档案文献发现《文字注》中记载秦人会将豹称为程。

后来途经延州时,看到当地直到今日依旧谓虎豹为程。他利用方言的不同来解释典籍中的疑惑,为《庄子》一书的注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此举亦值得今人借鉴。

沈括的档案文献保管工作及思想

一、馆阁建筑雄伟壮观

沈括在担任馆职期间,考察了宫内的各类建筑设施,“内诸司”是指宋朝设置在宫内的各种官府。

通过对这些官府的建筑物进行比较后沈括发现,只有负责收藏图书文献的秘阁建筑基本都保持着顶部隆起,四周下垂的外形特点,整体显得尤其宏伟观壮,阁内也高大宽敞。建筑高阁收藏图书,相传始自唐代。

唐代宫中因收藏图书的建筑最为高大宽敞而将其称为“木天”,“木天”一词原用来泛指高大宏伟的木结构建筑物。很显然,用“木天”保管图书档案,可以使空气流通,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从而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有利于延长档案文献的寿命。

沈括的这段记载实际上概括了唐、宋两代档案图籍保管建筑的共同特点。

在唐代因文学侍从之臣往往能接近皇帝参预机要,所以时人都以任学士职为荣。北宋仿唐朝故事,三馆的任职人员都以学士相称。称馆职人员为学士,象征馆职人员政地位的提高。沈括在47岁时,就曾获得过集贤院学士的荣衔,出任宣州知州。

另外,馆阁人员还享受乘马进院的优待,这种优待始自宋仁宗嘉佑年间。在天圣年,馆职人员还都是步行入馆。直至嘉佑年间,崇文院的校官们才被允许骑马进门。由步行赴局到乘马赴局,无疑是对馆阁工作人员一种很大的优待。

二、分阁收藏图书档案

沈括对于分散管理档案文献一事十分支持,他将古代分散藏书与北宋集中藏书的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后一再强调,图书档案应分阁收藏。在沈括所处的时代,图书档案主要是以手抄本和刻板本的形式存在,过大的工程量导致同一种文献的复本很少。

若是集中保存,一旦遭受水、火灾的侵扰,就会造成某些文献永远失传。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前代对藏书分散保管是为了防止因水火灾害造成的散失。

但现在的图籍档案都集中保存在三馆秘阁。而无论是三馆还是秘阁,分散保管图籍的四五个地方都隶属于崇文院内。其中保存的官书多被人盗窃,最后流落至士大夫人家。因为北宋前期图书档案的遗失情况过于严重。

这远远不如将图书档案分散保存于几个不同的处所更加有利于对图籍档案进行管理,还可以起到防水、防火、防止散失的作用,避免某些档案文件因遭受损失而失传。

这种“分隶数处”保管档案图籍的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例如四库全书就是釆用分别缮七部,又分藏于七阁的方法保存的。

三、查阅古献芸香辟虫

据《说文解字》记载,最迟在公元100年,我国便已经出现了纸张。到了宋代,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成本降低,原料种类较前代更加丰富,主要使用麻、竹、藤、稻秆、麦秆等方便易得的材料造纸。

由于北宋前期的文书档案基本是以藤纸、褚纸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这些纸质档案载体中含有的植物纤维极易吸引蠹虫。为防止文书生蠹,沈括通过查阅档案文献找到了用芸香草辟书蠹的办法。

从《梦溪笔谈》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用芸香草辟蠹的习俗自古有之。芸香草又称七里香,因叶片格外芳香而得名。

叶子形似豌豆,成小丛生长。到了秋季叶间生白粉,香气可用于杀虫,有辟蠹的特效。沈括提到,在以往的档案文献中曾记载过南方人采集芸香草放在席下除跳蚤的事例,可见利用香草除蠹的办法是有事实根据的。

保存典籍是昭文馆阁官员的具体职能,沈括大概率亲自尝试了用芸香草除蠹的实验。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沈括十分重视虫的防治,主动挖掘了档案文献中记录的各种辟蠢办法并亲自验证,找到了最适合的一种。

现代社会驱除和消灭档案文献虫害的办法有很多。但对于藏书量少的单位和私人藏书来说,用芸香草驱除虫害,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