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从年露出冰山一角,到年新发现六个祭祀坑,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九十多年,华夏文明的这特殊一角也越来越完整。
它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当代考古脉络的流变,让一向以黄河文明为中华历史起点的叙述,融进了长江流域文明起源这一支。它从另一个维度描绘出中华文明的繁盛景象,昭示了更全面的历史真相。
这场旷日持久的“奇遇”吸引着一代代考古学家日复一日的探索。考古究竟是什么?考古学家究竟在做什么?考古学家又是如何从残片碎瓦中推断出其由来,如何利用各项先进技术追根溯源,如何在浩瀚史海里罗列、筛选、拼凑、还原真相?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下面这份考古书单,一起来探索奇妙的考古!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作者:萧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作者:《生活月刊》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
年和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
《感悟考古》
作者:李伯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感悟考古》分为十个部分,即导言、“考古工作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挑战精神”、“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考古学文化的变迁”、“考古学文化的互动”、“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精神领域考古”等。
从具体内容上看,基本涉及目前考古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站在宏观角度对考古学某个方面的即兴发言,如“在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考古》创刊五十周年感言”等;也有通过爬梳考古材料就具体某个案例的解析,如“从崧泽到良渚中国古代演进模式发生重大转折再分析”、“关于早期夏文化”等。但这些都是作者对于中国考古学整体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以及考古学科建设方面的探讨,让人印象深刻。青年考古学者甚至考古学的普通爱好者阅读本书稿,可以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发展方向,更能够掌握中国考古学史以及考古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作者:[英]科林·伦福儒[英]保罗·巴恩
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本书是最近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教科书。自年问世以来,年、年先后发行第二、三版,每一版都把全球考古最新的重大发现和研究融入其中,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有权威、最为全面的一本书。
世界性、兼容性与前沿性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全书异彩纷呈,不同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全书余页(包括余幅图版),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炭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通过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和英国四个重要考古项目实施案例研究,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及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深入阅读资料指南,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本书的稍显不足之处,在于其未能完全摆脱西方的眼光,这是任何作者都具有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因此怪罪作者。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译,吉林大学的杨建华和彭善国、北京大学吴小红、复旦大学陈淳、社科院考古所陈星灿与赵志军、自由攥稿人张玉洁、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沈辰、美国夏威夷毕晓普博物馆焦天龙、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李永迪、山东大学方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乔晓勤等参与了翻译,最后由陈星灿进行统校。
《考古者说》
作者:郑嘉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年出版的图书《考古的另一面》之基础上修订而来,新书删去其中与考古工作关系相对疏离的文字,增加了大量主题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文章。修订后全书共分四编,分别为:寻墓、语石、读城、格物。寻墓、语石两编,在原书石语、冢书两辑内容的基础上增删修订而成;读城一编,是全新的内容,主要围绕浙江城市考古展开;格物一编,则在原书“观物”一辑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增删,依然主要是考古行旅或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社会权力的起源》
作者:张弛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本书结构有纵横两个系列。纵轴以时间断代为线索,分为四组,即裴李岗文化时期一篇、仰韶文化中期三篇,良渚文化、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五篇,陶寺—龙山文化时期一篇,实际上几乎贯穿了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各个时期,以见证史前社会组织和史前葬仪中社会权力的演变。横轴则涉及墓葬和墓地所见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以及葬仪中社会权力的形态。最后在结语中以讨论这几个维度在史前社会发展中的演变作为收束。
《史前考古论集》
作者:严文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40篇论文。发表的时间从年至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性研究(10篇),前五篇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谱系,第六篇研究聚落型态的演变,后四篇研究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历史。第二部分为地区性研究(21篇),分别就长城以北、黄河中上游、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性质、年代分期、发展阶段和相互关系等广泛的课题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为专门性研究(9篇),对中国农业和养畜业的起源及有关东夷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隋唐考古》
作者:齐东方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套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吐鲁番出土墓志汇考》
编著:张铭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墓志,起自东晋十六国,止于唐末。全书分“高昌郡·高昌国时期墓砖”“唐西州时期墓砖”“附属资料”三部分,每部分按照墓志纪年先后为序排列。墓志先列录文,后附考释与参考文献的出处,并著录人名、墓志纪年、砖质、书写形式、尺寸、出土年代、出土地及收藏地。其中“附属资料”特别收录与高昌或唐西州有关而非吐鲁番出土之墓志十余件。另附“索引”,有铭文内容的人名、地名、官名官号、墓葬编号等项索引,极便检索。
《西域游历丛书(全15册)》
作者:[英]奥雷尔·斯坦因
译者:刘文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年、—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
《中国考古学》
作者:刘莉陈星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了环境剧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型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彻底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永远比答案多。这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
《中国文明的起源》
作者:夏鼐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中国文明的起源》共分三章:《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所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中国文明的起源》则通过种种考古证据,提出了“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著名论断。附录中还包括~年《中国考古、发掘简略年表》,以及近60幅各类文物图。《中国文明的起源》基于文物出版社年版本而由中华书局年最新出版。
《足迹:考古随感录》
作者:严文明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足迹:考古随感录》由考古界大家严文明先生编著。《足迹:考古随感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带作者步入考古门槛写起,直到四访港台。主要谈在全国各地进行考古调查、发掘、考察、访问的经历、收获与感想,共9篇。第二部分是在国外的参观、访问、考察和短期工作的经历与观感,包括亚欧美的一些国家。第三部分是对几位已故师友的纪念性文章。第四部分中与庄丽娜的谈话《不懈的探索》大致反映了作者在考古学领域几十年不懈追求的精神。
《天山女神》
作者:巫新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研究康家石门子岩刻画的历史文化作品。康家石门子岩刻画是亚欧草原尤其是天山地带很为重要与世界知名的古代崖刻艺术精品,无论艺术水准还是历史文化内涵都具有早期天山独此一处的专享性。近期新的考古学研究表明康家石门子岩刻画的主要内容有着不同的历史分期。早期岩刻画形象是天山早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文化通过天山通往中国西南地区的丝路古道传播到云贵川等地形成为汉代中国西王母崇拜文化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中国很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现中国历史文化自信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