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汉朝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复制链接]

1#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除了需要贤明的君王以外,还需要很多的能臣武将,君臣之间密切配合方能支撑起一个强盛的王朝。

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官员的选拔工作,尤其会在官员选拔制度上颇费心思,因为官员的质量与整个官僚体系的结构直接影响王朝的执政能力,轻则吏治腐败、结党营私,重则对抗中央,动摇整个王朝的根基。

影响官员选拔的最直接因素就是人才的选拔制度,所以历朝历代对待这个问题时都很审慎。

秦王朝以军功爵制用人,而汉王朝则以察举制用人。两个相连的王朝,两种不同的选拔制度。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择的选拔制度一定有其道理,那么两种制度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制度?两种制度到底谁更合理呢?

一、军功爵制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前面没有可借鉴的体系,所以只能独自探索官僚选拔的制度。而作为刚刚诛灭六国后建立的国家,秦始皇素来重视武力,通过威慑的方式来震慑百姓和试图复国的六国余党。

为了回报浴血奋战,帮自己打下江山的将士们,让他们安心为自己卖命,秦始皇采用以评判军功大小的方式进行封赏,军功高的人,获得的爵位就高。

作为新成立的王朝,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官员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仅仅把他当成一种业绩的证明,作为荣誉的一种象征。

官员的职能跟个人的能力很难匹配,身居高位的人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军功高,而不是个人能力上的匹配,所以当国家出现危亡时刻的时候,仅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显然不足以应付混乱的局面,妄图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平息叛乱,结局注定是以失败告终。

二、察举制

汉朝奉行的察举制,融入了“文人”元素,不在拘泥于以武勋为中心的选官标准,重视选拔对象的品行和文学素养。

作为军功爵制的后继,隋唐科举制的雏形,察举制兼顾了人才品行和才学的融合,让官员能力与官位得到匹配,同时让不同阶层的人才能够展露头角,为国效力,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三、军功爵制的利与弊

1、军功爵制的益处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可以服众,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所以官员任免全凭军功大小,带兵打仗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官员爵位高低的原则,这有利于维护官员内部秩序和谐。

还有一点就是通过施行军功爵制,可以激发战士的战斗欲望,有利于通过武力震慑维护秦王朝的统治,为维护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2、军功爵制的弊端

德不配位,由于官员任免依据军功大小,不按实际需求出发,难免会造成德不配位的情况,国家刚刚统一,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如果任免的官员无法胜任自己的职务,那么必然造成政务荒废、民不聊生。

官僚体系的错误搭配会造成政令不通,官员之间相互掣肘,结党营私,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威胁甚重。

官僚体系固化,大一统之后,秦始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高压政策,武力威慑固然可以一时压住反抗的声音,但是却并不长久,只有合理的官僚体系,适宜的选人制度,才能促使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而军功爵制的施行,等于是关闭了文人进入仕途的通道,单纯依靠武人治国显然是行不通的,这种官僚体系的固化,让真正适合治国的文人被挡在了大门之外。

3、激化社会矛盾

军功爵制的施行,开始让人们崇尚武力,认为只要立下军功,就能获得官位,享受荣华富贵,这种风气蔓延开来之后,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高度敏感的境况。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百姓处在被欺压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动乱。事实证明,秦王朝从立朝开始就一直起义不断,并最终没有撑过二世。

四、察举制的利与弊

1、察举制的益处

察举制最直接地好处就是加入了“文人”要素,开启了文武人才相互制衡的时代,治理国家不能仅靠武力,而是要靠“文治”,通过教化的方式开启民智。

通过鼓励文学学习来稳定人心,改变以武为大的局面,而且文人素质向来讲究国家情怀,在国家危亡时刻更能彰显品节。

再就是接纳文人可以给寒门子弟一个晋升的渠道,鼓励全民崇尚文学素养修习,从品德、行为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这远比通过武力震慑要有用的多。

接纳不同阶级的人为官,既广泛吸纳了人才,又安抚了各个阶级的民众,未来有盼头,人民有希望,自然没人去暴动。

长远来看,施行察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政治上都对民众有一定教化作用,包括“文景之治”、“武帝中兴”等在内的汉朝兴盛时期,都与文化教化有关,而察举制就是最好的工具,引导人们提升自己的品行。

2、察举制的弊端

察举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任人唯亲,因为参加考试的前提是要得到推荐,而这里面就会存在舞弊的风险。

察举制长期施行,很可能因缺乏监督而徇私舞弊,造成朝廷权威的损失,官场也进入了些不好的人,对于执政不利。

秦朝的军功爵制是在当时那个刚大一统时期下所必须施行的政策,为了维护统治,确保一统局面不被打破,实行武力震慑方针来实现。

但是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文人因素,武人掌权会造成德不配位,政令不通,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容易激发社会矛盾。

察举制打开了文人入仕的通道,给予不同阶层晋升的机会,广纳贤才,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内部形成文武制衡的局面,最重要的是可以教化民众,提高精神、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史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