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十佳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近日,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治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并出台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10条意见和措施,其中包括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SCI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对上述意见和措施,业内人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对于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一些专家指出,破除论文“SCI崇拜”是推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突破口,要以此为契机,继续大力推进学术、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革,拿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错位成为学术评价核心标准
“SCI至上”,也被概括为“SCI崇拜”,是教育部、科技部此次出台新文件治理的目标指向,什么是“SCI至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是理解新文件提出的治理措施的关键所在。
SCI是英文ScienceCitationIndex的首写字母合写的简称,其中文为《科学引文索引》,即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与工程索引、科技会议录索引一起并称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论文就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所谓“SCI至上”就是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出现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现象。
从文献索引系统直接转化为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这显然是一种错位。对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SCI论文并不等同于高水平论文,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