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清朝末期,朝廷在风雨飘摇之中艰难生存。许多有志之士都试图寻图改变国家衰微现状的方式,而在无数次失败之后,一些朝廷官员也终于清醒,意识到必须改革,而这便是“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在李鸿章等人的带领下,清朝不仅建立起水师舰队,还花费巨大代价拥有了自己的海军。
▲黄海海战复原场景
光绪二十年(公元年),“黄海海战”爆发,当时的日本舰队偷袭了北洋水师。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场战争,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在这场战争中其实还有一些外国人参与,比如“镇远号”铁甲舰副舰长菲里奥·诺顿·马吉芬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朋友或许会心生疑问,明明是个外国人,怎么会为腐朽落后的清朝效力呢?当中法两国在北部湾爆发战争时,马吉芬曾亲眼目睹。也许是看到中国处于败势,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的马吉芬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其在美国荒废青春,不如去到中国参与实战。就这样带着一腔热血,马吉芬来到了中国。
▲
听说有外国人来华求职,而且还是毕业于海军学校,这立即引起了清朝高层官员的重视。在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考察过后,便将马吉芬留下作为北洋舰队的一员。在队伍中,擅长船舶驾驶、枪炮使用、领航和蒸汽轮机维护的马吉芬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舰队培养了许多学生。
“甲午战争中日”爆发的时候,本来马吉芬是应该回家探亲的,但他选择留下。在写给家人的信中,马吉芬写道:“因为战争的爆发,我们可能不会见面了。可是我不能逃避,我要留在我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因为,中国人他们对我非常好,在这十年里一直都很照顾我。假如,此刻我临阵脱逃抛弃我为之奉献的水师,那么我就太可耻了。”
▲甲午战争剧照
可惜在“黄海海战”之中,马吉芬的一腔热血被残酷的现实浇灭——马吉芬所在舰队大败,自己也身受重伤,并且将头戴纱布的自己用照片记录了下来,这是富有历史性的一张照片。
马吉芬为了北洋舰队付出了这么多耳朵心血,实在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百般无奈之下,马吉芬离开中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然而在回去之后,马吉芬的一举一动却都会被别人监视,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人们对北洋舰队充满误解,纵使马吉芬终日奔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但都无济于事。
▲海军提督丁汝昌剧照
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十一(年2月12日),在海军提督丁汝昌和镇远管带杨用霖在刘公岛殉国两周年的日子,医院愤恨自杀,年仅37岁。马吉芬或许是想念曾经在北洋舰队的那些伙伴,或许是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所愤慨,但他最终选择自杀这种方式。
▲刘公岛丁汝昌故居
去世后,家属按照马吉芬本人的意愿,身上盖的是离开时带回的清朝黄龙旗,墓碑上则刻着美国国旗和北洋舰队军旗。马吉芬这一生,虽然是美国人,却为了另外一个国家奉献风险了自己的一生,值得我们尊敬铭记。
参考文献:
《他选择了中国:大东沟海战亲历者、北洋海军洋员马吉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