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笔下虽是动物世界,折射的却是人性,90 [复制链接]

1#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张妍

11月26日,国内唯一的自然图书奖——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揭晓,为了鼓励青年博物作家、学者,特设“青年原创大奖”。本届奖项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讲师王大可(本名“王云珂”)摘得。

王大可在牛津大学就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原鸡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性行为策略、精子分配策略与认识决策机制。她以自己的学习笔记为蓝本所写的这本《它们的性》,以生动而有趣的形式描写了动物世界千奇百怪的“性”,归根结底是在反思人类的性与爱、进化与文明。就在11月初,这本书还获得了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王大可是位才思敏捷的女子,语速快得惊人,为了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看视频常以两倍速播放,连手机按键都要调至最快反应速度。到底是什么让这位“急性子”犯了“拖延症”,从签约到出书花了两年有余的时间?

接连获得“年度十大好书”和“青年原创大奖”

王大可本科学的是分子生物学,而博士研究方向却选择了“动物性”。为了“恶补”演化生物学理论,她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它们的性》最早源于她至年所写的学习笔记。后来,她在一个平台上开设了《动物性》专栏,让这些学习笔记得以逐一刊发。

年对于王大可来说,是一个转折之年,她来到了深圳,任职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也是在这一年,她与出版社签订了出书合同,向“作家”的身份迈开了新步。

当年6月,她向出版社提交了第一版书稿,“虽然主线已经出来了,但还比较粗糙,整体不够流畅”。尽管认识到书稿的不足,但刚到深圳,工作强度很大,她挤不出时间继续修改文稿。

身体在忙,思想也在不断“演化”。王大可希望自己的书不光停留在观察动物这个角度,更要反观和反思人类自己,她说“希望在自己在人文层次上实现突破,因此需要时间去沉淀思想”,迟迟拿不起笔来修改。

“续更”,得益于今年初新经典文化主编杨晓燕的不停催促。“明天书号就下来了,下来后就会要印刷”,王大可说,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杨晓燕的电话,第一次出书的她处于一种“明天就要付印”的紧张感之中,幸好有一位得力的编辑助她一臂之力,“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辑赵慧莹,这也是她编的第一本书,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帮我核对了很多资料,还帮我把一些不够连贯的地方‘缝’起来”。

基于科研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王大可在书的结尾处不光列出了全部条参考文献,还把书中出现过的种动物中英文对照名称都加上了,有的甚至还附上了拉丁名。“因为核对参考文献花了很长的时间,当时出版社曾劝我不要加进去,但我坚持了下来,因为可能有的人看了我的书后,想要进一步了解这种动物”,在每次加印时,她还会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最近的一次,她发现一个物种的拉丁名两个字母倒过来了,仔细修改后才再送印。

王大可形容自己的这本书写得非常“诚实”,把自己所掌握的所有内容都展示了出来,“如果有人检查出来还有什么错漏,我也非常乐意接受”,她说,幸好这本书出版后经受住了众多专家的审核,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的第一本书算是“合格”了。

除了专家认可,这本书先后获得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和第三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青年原创大奖”。奖项加身,会不会让她未来的创作方向受到限制?

“写书不是为了得奖,也不是为了教育读者,当你很真挚地在写一本书时,读者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她说,“就像我最近看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所写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她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一颗文学界新星冉冉升起’,也会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