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说,她“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
妻子、情人、朋友”。
朱光潜说,全中国散文(小说)翻译,“她最好”。
她自己却说,“我是一个零”。
她的一生,高低起伏,但始终能做到:因信念而镇静,因镇静而强大。
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能量,不仅让她自己稳稳地立身于这个“人生实苦”的世界,还始终守护、温暖着家人和朋友,更是以文字,关照着每一位素未谋面的读者。
▲杨绛(.7.17—.5.25)。
01
杨绛,原名杨季康,年出生于一个开明知识分子家庭。
家境优渥的她,在父母的荫庇下,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养成了独特的个性。
与同龄人相比,她总是多出一份智慧和镇静。
上小学时,她凭借出色的表现当上了小鬼里的大王:
有一回,一个女孩贪玩陷入到池塘的泥地里,走出来后却弄丢了袜子和鞋子。
女孩怕得哇哇大哭。有几个孩子,用竹竿挑出了带泥的鞋子,但袜子实在是没办法了。
杨绛使劲一想,脑海里闪过了早上有人穿两双袜子的画面。
于是,杨绛立即发号施令:“谁穿两双袜子的脱一双给她,皮鞋到汽车房的水龙头下冲洗干净,大家都拿出手绢来给她擦干。”——大家照做,还真有穿两双袜子的。
最后,女孩顺利“逃过一劫”,没有受到管事修女的责骂。
▲年,杨家全家福,摄于苏州旧居。后排左二为杨绛。
这种聪慧和淡定,也一直主导着她的升学和人生。年,原本要投考清华研究生的杨绛,因突然发荨麻疹,很是困扰,于是,打算这一年先放弃考试,养好病后再作规划。
那时,杨绛与钱锺书已生情愫,钱锺书对此不够了解,不赞成她放弃。杨绛无暇申辩,只不再理会钱锺书。这一消失,吓得钱锺书以为杨绛再也不理他,作了很多伤心的诗,后来又写信讲和,如此,俩人才又重新联系。第二年,杨绛按照规划,成功考上了清华研究生院。
▲年,与好友蒋恩钿摄于清华。
年,杨绛和钱锺书完婚,随后一同前往牛津留学深造。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面对满架的文学经典,杨绛十分兴奋。因为,当年考入清华后,她就深感自己欠修了许多文学课程,来不及补习。
如今,她感慨,终于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
▲年,与钱锺书摄于牛津大学公园。
02
年5月,女儿钱瑗出生,杨绛在产院住了好几个星期,钱锺书只能一人在家过日子。
每一天,钱锺书都会到产院去探望杨绛,但总是愁眉苦脸。他总是告诉杨绛:“我做坏事了。”
比如,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他砸坏了台灯,灯不好使了;他弄坏了门轴,门关不上了。
而杨绛总是回复他:“不要紧。”“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
钱锺书对杨绛的话深信不疑。杨绛回家后,果然把钱锺书干的“坏事”都处理妥了。
▲我们仨。
她总是尽心把爱人照顾得很好。抗日战争期间,钱锺书写《围城》时,为了省俭,她辞掉女佣,自己做起了“灶下婢”。此前,她可是宽裕家庭里的大小姐。
后来,有人问她,作为在开明家庭和教育中长大的“新女性”,结婚后却需要对公婆行叩拜之礼,学做“媳妇”,在家里做“不花钱的老妈子”,她自己怎么看待这种转换?
杨绛说,抗战那会儿,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是角色的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
“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
“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钱锺书的“示弱”,并非依赖,而是信任;杨绛的“包办”,并非牺牲,也是信任。两位志同道合的学者的结合,是互相成就。
▲年,摄于清华大学。
杨绛比钱锺书成名要早,年,她的话剧处女作《称心如意》公演,一举成名。那些年,在文化圈里,人们都称钱锺书为“杨绛的丈夫”。
但是,杨绛认为,自己赖以成名的几出喜剧,在价值上,是断不能够与《围城》相比的。出于对钱锺书才华和志向的了解,杨绛打从心底支持他做学问。
而杨绛的付出,钱锺书也看在眼里。知她爱面子,他会陪着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怕她太劳累,自己学着洗衣服,尽管帮了倒忙;在研究和翻译工作上,一起讨论,互相鼓励……
▲年,杨绛与钱锺书在家中。
华裔文学理论家夏志清曾评论钱锺书和杨绛的爱情:
“整个20世纪,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
他们的感情,是一种以知心朋友为基础的真挚爱情。杨绛对“爱”的认识和信念感,让她始终倍感幸福。
“每项工作都是暂时的,只有一件事终身不改,我一生是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
03
年,在清华任职还不满一年的钱锺书某天忽然收到父亲来信,叫他到蓝田去当英文系主任,方便侍奉父亲。钱锺书及其家人,认为都该去;而杨绛则持反对意见。
为此,她急冲冲地告诉自己的父亲,指望听父亲的意见。然而,父亲听完却一脸淡漠,一言不发。父亲的沉默忽然让杨绛陷入了思考。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
▲杨绛和钱锺书。
就这样,杨绛想通了,决定尊重丈夫的个人选择,不再勉强他。
而后来,在关于个人选择与命运洪流的问题上,杨绛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高官曾许钱锺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钱锺书却一口回绝。杨绛认为,这是一份理想的差事,
为何拒绝呢?钱锺书解释道:“那是胡萝卜。”
杨绛理解了,他不肯受“胡萝卜”的引诱,也不肯受“大棒”的驱使。
而后,解放战争爆发,不少人惶惶不安,劝他们离开祖国,并为他们铺好路。而钱锺书夫妇再三思考,始终认为,人最终还是要跟自己的祖国人民共命运的。
▲年,摄于上海。
年8月,钱锺书一家登上火车,回到了母校清华,开始在新中国工作。
“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
然而,留下后,他们并没有过上料想中的安稳日子,而是被各种运动打破平静。多年以后,杨绛在散文集中论及“命与天命”,她很明确:“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
杨绛对自己人生中的种种选择,大概是从不后悔的。因为她明白,个性决定命运,在命运的洪流中,做主的其实总是自己。
“烈士杀身成仁,忠臣为国捐躯,能说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们是倾听灵性良心的呼唤,宁死不屈。”
04
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邓小平将中译本《堂吉诃德》作为国礼赠送给他们。国宴那一天,邓小平将译者杨绛介绍给他们认识,杨绛与西班牙国王、王后行握手鞠躬礼。
随后,邓小平问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
杨绛并无细说,只简单答了一句,今年出版的。
几个字的背后,其实是将近二十年的坚持。
年,接到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翻译任务,杨绛欣喜不已,因为这是她很想翻译的书。原本,她要从已有的英译本或法译本里选最好的进行转译。然而,在仔细对比五个不同的译本后,她认识到,要忠于原作,只能直接从原作翻译。
于是,47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她原本迟疑,自己读西班牙语不准、也不会说,“我能翻译西班牙文吗?”钱锺书告诉她,“翻译咱们中国经典的译者,能说中国话吗?”至此,杨绛安心钻研西班牙语笔译。
面对这样一部重量级作品,翻译工作是艰辛的。要做到“信、达、雅”,必须一字一句,细细斟酌。百岁之时,当杨绛再谈起这本译作,她只说,“翻译是一项苦差”。
▲阅读中的杨绛。
为翻译好《堂吉诃德》,她不仅要读西班牙语原文,还读遍了一切关于塞万提斯的著作,一切都是为了彻底了解原著的字句和内涵。
除此以外,多年来她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钻研如何用读者的语言,让读者从译文中领略原文。譬如,原文的“理直义正”,与中国的常用语“理直气壮”,有所同却又不完全相同,为不生硬,也不过分发挥,最终杨绛改为了“合乎正义公道”。
除开学问上的考验,一些无妄之灾的降临,更是对学者极大的烤炼。
年,杨绛和钱锺书先后被“揪出”,成为“牛鬼蛇神”,被安排在学校里劳动。一个学者,不能做学问了,只能扫院子、扫厕所。随后,杨绛被要求交出《堂吉诃德》的译稿。
那时,她已将第一部译完,第二部也已完成四分之三。交出当晚,她还被剃了“阴阳头”。
《堂吉诃德》的翻译工作,就此中断,而那些被收缴的译稿,
从此下落不明。后来,杨绛偶然在打扫一个脏屋子的时候,看到了一些。那一刻,杨绛形容为:
“好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女。”
▲年版《堂吉诃德》中译本。
一晃四年过去。年,被下放干校前,译稿才发还到杨绛手上。几年间,尽管没有译稿,但搞劳动的杨绛并没有荒疏西班牙语,仍找机会保持学习。再到年,当杨绛和钱锺书作为第二批“老弱病残”从干校被送回北京后,杨绛才终于有时间重新翻译这部著作。
然而,一切是熟悉的,却更是陌生的:因翻译工作中断多年,思维难以续上。于是,她一股气决定从头再译。
终于,六年后,《堂吉诃德》中译本顺利出版,从此成为了名著名译的经典之作。当年,西班牙访华先遣队到北京时,正巧路过书店,看到书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拥挤的人群,就是为购买《堂吉诃德》中译本而来的。
▲年,杨绛在西班牙驻华大使馆接受“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杨绛长达二十年的坚持,源于她对这部小说的“特别喜爱”:
“堂吉诃德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她十分敬佩这位瘦弱老头与巨人较量的胆量。这种胆量,在她的身上,异曲同工。而对于那些曾经十分折磨的回忆,她后来只说:
“人性并未泯灭,乌云镶着金边。”
05
年后,杨绛一家的生活逐渐安稳,在工作和创作上,都有了成绩。
然而,他们的身体状况却总是欠佳。杨绛有冠心病;钱锺书患气喘、肾病;钱瑗,肺癌转脊椎癌,发现时已是末期。
▲年,摄于三里河寓所。
年夏天,钱锺书住院,杨绛每天为他送饭送汤。年冬天,医院,但无法每天相见,只是每晚通电话,每星期去看她。三人分居三处,杨绛成为了这个家传递消息的联络员。
▲钱瑗写给爸爸的信。
不过,这样的日子,两年后就结束了。是让人心碎的结束。
年春天,女儿钱瑗病逝。年冬天,爱人钱锺书病逝。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尽管杨绛向来坚韧,但至亲的离世,对她仍然是巨大的打击。
“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年,她选择了一件需要投入全部心神的工作,来逃避悲伤。——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斐多》讲的不是文学,是哲学。
▲世界名画《苏格拉底之死》。
以前从未涉猎哲学的杨绛,翻译时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翻译成戏剧似的对话。
在一遍遍阅读中,几千年前苏格拉底从容就义前对生死话题的侃侃而谈,仿佛就在眼前。
“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锺书并没有走远。”
杨绛在哲学中找到了答案,治愈了自己。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我压根儿不能逃走,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开始整理钱锺书留下的各种手稿和笔记。个中艰辛,并不比翻译《堂吉诃德》来的少。此时的杨绛,已年近九十高龄,手稿不仅数量繁多,前后互引,里面还掺杂着杨绛并不擅长的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因此,整理时要付出巨大的精力。
▲年,杨绛整理钱锺书笔记“容安馆札记”。
年,当极耗心力的20卷《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出版时,在一场座谈会上,杨绛通过录音表达了感激之情:
“为他立项出版一部不大可能热销的‘手稿集’,他今天准会又高兴,又得意,又惭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能体会他的心意。”
话语有力而又激动得微微颤抖。这一天,她也是又高兴,又感激。
06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
杨绛清楚地知道,人生里充满了苦难。但纵观其一生,不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之中,她似乎从未有过失控的时刻。
在杨绛百岁之年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她,身上那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杨绛回答,来自于信仰:
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记者又问,您看重“自由”,可是却又总是在“容忍”,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这好像是两个气质不同的东西。
杨绛回答,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年,摄于北京三里河寓所。
她在容忍中得到了什么?
“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杨绛:《杨绛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年
董衡巽:《记杨绛先生》,《外国文学评论》,年第4期
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坐在人生边上——杨绛》,纪录片,年
#今天缅怀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