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少女》的主人公天野远子
剧透提示:本文包括《窄门》和《文学少女》的剧情剧透,请酌情观看
一些注释:
《窄门》: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中篇小说
轻小说:一种具有高效地将故事内容传达给读者的通俗文学体裁
为什么会有这期推送?
这是一篇之前应要求供稿的一篇书评作品,最终似乎因为《窄门》这本书不太合适而被退了回来。
后来又重新编辑了一份。之后觉得总该给这篇文章留个位置放,所以就混一期推文。所以觉得无聊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喂。)
书评的意图是给大家安利《文学少女》,写这篇文章的起初的根源是萌百上“天野远子”词条的“远子与阿莉莎”小节——如果没有它,我不会去读文少,也不会去读窄门。
《窄门》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尽管我时常自我怀疑只是一种人为附加的仪式感)。在高考之前备考阶段,边摸鱼边读了好多书,《窄门》是最无可替代的一本。
那这周末会更新吗?因为高数,所以要看情况。等真的想更新的时候,或许就会更新一篇吧。毕竟自习篇的下篇和燕园吃土计划都还没写来着。
总之,各位先读吧。
(话说,为了尽量减少总体风格的不同,特地把这篇文章放进了新推送的副标题位置,大家有多少能注意到呢!)
依旧是远子。远子就对应着窄门里的阿莉莎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的主人公的名字是杰罗姆。女主角的名字是阿莉莎。朱丽叶是阿莉莎的妹妹的名字。
在富裕的家庭长大的杰罗姆从孩提时代起就爱着比他大二岁的表姐阿莉莎。阿莉莎是个宗教信仰强烈的文静女性,祈望着杰罗姆成为能够接近到上帝的身边的优秀的人。为此,拒绝了他的求婚。
朱丽叶与姐姐相反,是个活泼的少女,暗恋着杰罗姆。但是在知道姐姐明白自己的心情,想撮合杰罗姆和自己结婚之后,朱丽叶主动退出,成为了一个不算年轻的商人的妻子。
即便如此,阿莉莎还是不肯接受杰罗姆的心意。阿莉莎告诉杰罗姆,因为通向上帝的那扇门,狭窄地无法两个人一起通过,你必须一个人去。然后留下写有对杰罗姆的真实情感的日记,一个人孤独地停止了呼吸。”
这是另一部作品《文学少女》对《窄门》主要情节的概述。
在设定上,天野远子是一个“会吃书的妖怪”
“你们要进窄门”
从表面上看,《窄门》就是一部宗教信仰影响下的爱而不得的故事,就连纪德也直言不讳,称《窄门》是“对某种信仰狂热倾向的批评”。
贯穿全篇的“窄门”意象、第一章布道的浓厚象征意味、阿莉莎死亡前夕的日记里关于“上帝”的零碎断章——纪德在单线叙事的全过程都留有足够的提示,足以让读者有相当长的时间掌握宗教与爱情的这一主题。
“窄门”一词源自《圣经》:“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死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阿莉莎是爱情的参与者,但从一般理解而言,这份受到宗教影响的爱情与众不同,甚至略有畸态。起初,这份爱情用以施舍给朱丽叶使其得其所爱,后来,这份爱情用以令杰罗姆和阿莉莎自己惠临神明。但无论何时,这份爱情永远是以祭品的身份存在的。
在教义之中,“窄门”的窄不允许第二个人一同通过。但是,如果从别的角度解读的话,“窄门”或许更像是阿莉莎拒绝杰罗姆后的只能去的地方——而这正是我们在下一段中要提及的。
《窄门》的作者纪德先生。
最喜欢的书的作者,而非最喜欢的作者
“我这颗失慎的心,竟期望人间的快乐”
这个小标题的语句,是在阿莉莎无可挽回地步入死亡的阶段中,她的一篇日记里所写的话。
一般而言,“人间”的另一面是“天国”,而这一点又很显然是从教义角度入手,与原先我们分析的角度如出一辙。但另一方面,从“人间”“天国”与“理想”“现实”的同构关系,我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之前故事梗概里被忽略的细节。
被忽略的细节,一个是阿莉莎的母亲布科兰对婚姻的不忠和背叛,另一个是阿莉莎的妹妹朱丽叶屈于世俗而背离爱情选择了平凡的婚姻。母亲和妹妹,这两个与阿莉莎接触相当频繁的人,她们的经历在阿莉莎心里留下的烙印是——爱情最终会逃离婚姻,婚姻最初就不符合爱情。这两段自己亲证的回忆恰好互补,共同让阿莉莎对婚恋的渴望被慢性侵蚀。
婚姻和爱情不会永远若合符契,对灵与肉的期待不可能融于同一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偏移,所以与其沉沦着重复母亲和妹妹的悲剧,不如自己先行摧毁这一切。禁欲主义是幌子,对于婚恋的信仰逐渐泛白褪色,才是使得阿莉莎禁欲的原因。当所有希冀赖以稳固的信仰都被蛀空,阿莉莎只能转而寻找看起来最为坚实的信仰,皈依到它门下,并自愿献祭自己持有的爱情。
知己最终成为伴侣自然是幸事,不过,如果注定要承受梦想幻灭的痛苦,不如在一开始就先徜徉在一时的幸福里。但阿莉莎不这么想,在她敏感的心里,“期望人间的快乐”都算是失慎之举。
在豆瓣上看到一句相当贴切的话:“阿莉莎爱的不是杰罗姆,而是完美的爱情。”
窄门之后
一些别的、更有趣的内容
《窄门》是一部解读上具有普适性的作品,而且巧妙的是,几乎所有的主流解读都在纪德自己的安排(或者猜测)之中。人性与道德、爱情与婚姻、天主教与新教、理想和现实、以及对神秘主义的隐晦批评,所有的这一切在纪德的调和里妥善地安置就位,就像是一道不同味觉者可以品尝出不同味道的菜。
当然,有一种解读也在纪德的预料之中,但是被他否定了。这种被作者否定的解读认为,《窄门》是一部纪德的自传体小说。作品里杰罗姆童年丧父的经历、对自己表姐的倾慕完全是纪德的写照,纪德的表姐与妻子玛德莱娜也如阿莉莎那样,经历过母亲的不贞、经历过对宗教的虔诚,甚至,阿莉莎死亡前夕的日记和玛德莱娜婚前的日记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鉴于《窄门》和纪德自己的经历有着丰富的共同点,又考虑到结局的相异以及作者本人的否认,我们可以认为,《窄门》其实仅仅是一部带有作者影子的作品。
解读如此繁多,其原因的一部分源于纪德在主题方面的明确暗示之外留了丰富的留白,一部分源于“窄门”一词解读的繁多可能,还有一方面源于独特的叙事特性:最为简单的第一人称时间顺序单线叙事,腾出了充足的时间留给鉴赏家在主题方面敲敲打打;虽然是第一人称,但不但没有起到补充叙事的作用,反而刻意隐去了阿莉莎对自己的爱意,颇似新本格青睐的叙述性诡计。
隐去的爱意,直到最终阿莉莎的日记被打开才最终了解。纪德却又宕开一笔,写了十年之后的“后日谈”,里面写着,朱丽叶的女儿叫小阿莉莎,杰罗姆要忠于死去的阿莉莎,朱丽叶默然哭泣。后日谈的场景设置在阿莉莎的家具陈列的客厅,一个集轮回、理想、现实于一体的地方。
某一版本的《窄门》的封面
或许可以看成两个合在一起的十字架
“作家是独自穿越窄门的职业”
接触《窄门》的契机始于一部叫作《文学少女》(以下简称“文少”)的推理类轻小说。
《文少》的每一卷都由一部名作为故事蓝本或背景展开。属于男女主人公——心叶和远子——的故事是第七、八卷,对应的作品是《窄门》(但是是从阿莉莎姐妹角度进行解读)。但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文少》的整部作品都与《窄门》都有着相似性:
远子的背景故事里出现“代际轮回”,而朱丽莎下一代叫小阿莉莎;
心叶的第一人称叙述隐去了对远子的爱慕,在《窄门》里也有类似处理;
远子渴望心叶先踏过窄门再在文学的殿堂相见,而阿莉莎起初也是这么想的。
《文少》在《窄门》题材上的革命性在于,其作者野村美月不但把握了《窄门》隐晦的结构内容设计并在作品中加以同构化,同时还在肯定窄门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了窄门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作家需要独自穿越窄门,但窄门仅仅是一道“试炼”。如果窄门容不下人类的情感,那么就不需要一直在窄门里俯仰由人。
所以,尽管《文少》正卷最后一卷的标题叫“惠临神明的作家”(又译“迈向神境的作家”),这位作家最终依旧有了一个不同于《窄门》的美好结局。
如果《窄门》太晦涩、或是令人意犹未尽的话,可以先来看或是再来看《文少》哦。这是一部有着一定文学性的与众不同的轻小说。
本文引用、参考了以下著作/文献:
纪德,桂裕芳.窄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
纪德,李玉民.纪德日记[M].上海译文出版社,.
野村美月文,野村美月,竹冈美穗,等.文学少女[M].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妍.窄门里的红玫瑰——对中爱情与宗教关系的思考[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10):24-25.
文字、排版
鱼豆腐
图片
网上找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